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学生体会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感受诗人的隐居山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大意;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隐居情怀。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引秋景图
1.出示单元页,了解语文要素、明确主题。
2.知诗人
(1)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2)出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3.解诗题
(1)出示诗题,齐读。
(2)师生交流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
相机点拨:秋写了具体季节,暝写了一天中的具体时间。诗题意思:诗人在山中居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分的景
环节二:初读感知,读出“秋”韵
1.整体出示古诗,自由诵读古诗。
2.请1生根据自己划分的节奏来读。
3.出示划分节奏线,同桌互读。
4.师生齐读,读好古诗韵味。
环节三:想象诗意,想秋景图
(一)品读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抓住关键词理解:“空山”“新雨"
2.联系生活说理解:一场新雨过后,走在这样的大山之中,调动你的感官,你会感受到什么呢?
3.朗读指导
(二)四人小组活动,品读颔联和颈联。
1.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发现写法:你们发现诗人是怎么来描写景物的?
预设: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写出了山间美,更具有空间感、意境感。
(3)对比诗句,体会意境美。
①借助图片,出示诗句“明月当空照"、“明月松间照”。
②相机点拨:明月松间照,写出了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透过松林的缝隙洒落在地上,斑斑驳驳,忽隐忽现,更能展现出意境美。
(4)朗读指导(图文配乐读)
2.品读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你们还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启发思考:按照我们说话的语序,应该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为什么诗人却偏偏要反过来说
(3)这里写竹林里的喧闹声,是为了突出山中的喧闹吗?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预设:凸显大山的清净,以动衬静。
(4)朗读指导
环节四:体会心境,品秋景图
1.品读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歇”是什么意思?“王孙"是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补充资料:
“王孙”一词出自《楚辞·招隐士》,王维说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提问:为什么王维不愿意出来当官而是隐居于山林呢
4.朗读指导:①一咏三叹 ②配乐读
5.尝试背诵
环节五:唱秋景图,画秋景图
1.观看视频,感受诗韵美
2.传唱古诗,唱出秋景韵。
3.布置作业,描绘秋景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