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诗”的种子
作者:○邓瑞芳
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9年第05期
作者:○邓瑞芳
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9年第05期
【摘要】儿童是满怀诗意的。他们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他们的感觉与诗相通。儿童还是探索者,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正是儿童本身的特点让儿童诗学习的土壤更肥沃。基于此,本人试图从诵读开始,激发学生读诗兴趣;循序渐进,点燃学生写诗热情;趣味评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写诗的快乐。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用教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就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诗”的种子。
【关键词】儿童诗; ;诵读; ;创作; ;评价
缘起:教研活动吹开童诗之花
回忆起来,这还都是因为之前的一次教研活动。
根据教研组工作计划,上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的臧老师执教的校级公开课,她执教的课题是《读春》。我很疑惑:五年级课文中好像没有这样一篇课文。听课之后,才知她选用了李肇
星的一首诗。诗歌共三个自然段:
读春
牵过一瓣花,∕来读春天:∕数不清的蕾∕蓬勃着,∕ 像额头上的细汗。
揽过一片叶,∕来读春天:∕数不清的纹∕伸展着,∕像肌肤里的血管。
扶正一株苗,∕来读春天:∕数不清的骨节∕挣扎着,∕指向蔚蓝。
这节课的目标有三个: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二是能通过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内容美,欣赏诗歌的形式美;三是通过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选择一个季节仿写诗歌。臧老师通过三个环节来达成目标:读诗,感受内容美;赏诗,感受形式美;写诗,感受意蕴美。
后来交流时,学生们写出的一首首小诗让教师们啧啧赞叹,选取一首为例:
读冬
接住一朵雪花,∕来读冬天:∕茫茫的白∕蔓延着,∕像铺了一地的月光。
摘下一根松针,∕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来读冬天:∕深邃的绿∕坚持着,∕像孩子的梦想。
透过一片丛林,∕来读冬天:∕寂静的树木∕沉默着,∕等待喧闹。
课后,大家围绕这节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感到:从今天的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喜欢读儿童诗,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理解内容之后的有感情朗读,一遍又一遍,学生不厌其烦,越读越投入,越读越有味道。品读诗歌环节,学生对春天的感悟很深刻,也掌握了诗歌运用的手法。写的环节更是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写出了他们眼中的春夏秋冬。
思考:儿童天性丰饶童诗之土
自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通过阅读有关儿童文学的书籍,深深地感受到:如果将学生们引进美丽的儿童诗园地,尝试让他们尽可能多地阅读儿童诗,并引导他们试着创作儿童诗,不是同样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吗?
从儿童认知规律来看,儿童是满怀诗意的。小学生持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凭着灵敏的感觉和天真的本性,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和把握本质,而这与诗人的思维品质
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所以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阅读儿童诗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从儿童认知规律来看,儿童还是探索者。因为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这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正如意大利心理学家费鲁奇所说:“小孩子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儿童这样大胆、美丽的想象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丰盈了儿童诗学习的土壤。
实践:由读到写结出童诗之果
一、从诵读开始,激发读诗兴趣
儿童诗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以精巧的形式,展现了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以含蓄的意境,抒发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让学生感悟诗的这些特点,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诵读。
1.赏读名家精品诗作。
经典作品的赏读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体会诗韵。比如赏读叶圣陶、金波、圣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可以重点抓住语言、想象、意境、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高尚情操,同时发现童诗创作的一些方法或规律。
2.品读同龄人优秀作品。
如果说经典带给学生的是熏陶、感悟,那么,普通诗歌,尤其是身边同学写的儿童诗,带给学生的则是一种亲近的感觉,而这恰恰能让学生喜欢上儿童诗。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肯定学生的作品,满足他们发表的欲望——在全班大声朗读自己的诗歌,编儿童诗小报展示,从而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朗读课文中的小诗。
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尝试整合课文内容,化用小诗,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样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灰椋鳥》第一课时时,学生在出了描写树林的有关句子后,把这些句子排列成一首小诗的形式让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诗一般的句子的同时,也走进了灰椋鸟美丽的家园。
二、循序渐进,点燃写诗热情
一首诗可能就是一处美景,可能包含着一种精神,可能抒发了一段真情,学生大量阅读,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诗句就在笔下自然流淌出来。
1.利用课文作支架,仿写儿童诗。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写儿童诗亦是如此。利用课文,通过续写、仿写、改写等形式,让学生补充诗、编写诗、创造诗。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读了小诗后,让学生接着写还会有哪些动物在园子里自由地活动,哪些植物在园子里自由地生长,学生的小诗也就“出炉”了。还有学生根据第13自然段的内容编写了这样一首小诗:
花开了,花是自由的。∕鸟飞了,鸟是自由的,∕虫子叫了,虫子也是自由的;∕倭瓜说,我是自由的,∕黄瓜说,我是自由的,∕玉米说,我是自由的;∕我对着天空,大声说 :∕“我也是自由的。”
另外,提供给学生选读的儿童诗中,也尽量多提供一些学生可以仿写的诗歌,比如张晓楠的《秋天的小名》、王宜振的《春天很大又很小》等。在写诗的过程中,学生们走进了儿
童诗的世界,这样的写作是轻松快乐的。
2.以生活为土壤,创作儿童诗。
课堂毕竟只是一方小天地,是学生学写诗的基点。在课堂中学会仿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学会用换一种视角来看世界,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如一位学生抓了蚱蜢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跳动的秋天:
蚱蜢在枯草丛中
我悄悄地一扑
抓住了
这个跳动的秋天
三、趣味评价,体验写诗快乐
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诗歌,盼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如何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
的发展,并激起他们对写诗更大的兴趣。回顾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教师们可能是受到考试这根“金箍棒”的指挥,对于学生的作文要求比较高,作文评讲时往往是批评多于表扬,这样使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来。而对学生诗歌作品的评价,不像写作文一样有一些“硬指标”,也没有考试的束缚,因此与平时习作评价比较,明显宽容得多。
1.“加加减减”作评分。
对于学生的诗歌,可以采用等级评分,但不是简单的“优、良、中”这几个等级,而是运用了数学中“加加减减”的方式,如有的学生的评价是“优+优”,有的学生的评价是“优-优”。只要能分行写,写出几句通顺的句子,就是第一个“优”;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语言优美,写的诗歌富有童真童趣,态度认真的就能得到第二个“优”,甚至有的学生的诗歌评价出现了几个“优”连加的现象。而“优-优”则表示学生写的诗歌已经接近“优”了,句子基本通顺,需要再努力一下,进行修改。这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我的诗歌已经接近“优”了。这样做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优”触手可得。
2.多元互动共评议。
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写诗中的点滴进步,哪怕一首诗中只有一句精彩的句子或一个优美的词语,也要给予肯定。另外,精心挑选优秀诗歌进行展示与评议,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再让小诗人上台读给大家听,听后指名评一评,说一说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小诗人喜滋滋地在大家的啧啧称赞声中享受着快乐。
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可以分成小组,开展“寻闪光点”的评议活动,相互之间发现优美的诗句并朗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诗读给父母听一听,让他们共享快乐。这样既提供了大家相互学习的机会,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给予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尽量用教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就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亲近儿童诗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诗意地栖居在儿童诗这个美好的世界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