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经典练习
一.课文整体把握
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
【答案】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之美,月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选择诗句,关键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再联系所给信息选择恰当的句子。
二.基础积累
1.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1.【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解析】【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
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康乐指的是谢灵运,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根据原文按要求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
②《答谢中书书》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________。
③《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________。
④《答谢中书书》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而又惆怅悲凉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正面描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 ) ②夕日欲颓 ( ) ③自康乐以来( ) ④五交辉 ( )
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石壁,五交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的人了。
6.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经典短文D.“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答案】C
8.简答: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2)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答案】消散;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同时注意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将词语解释的更准确。该题在回答时注意“歇”是消散的意思,“与”在文中是欣赏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们争相跳出水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一般翻译原则和方法,以及自己积累的文言词汇,做到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简洁。该题在翻译时注意对“沉鳞”和“颓”的解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