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2017-03-13 霍利婷 社科院团委
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1870 ~ 1937)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20 世纪初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个体心理学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又关注人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并坚信个体决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要培养其健康的社会兴趣,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艺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涉及到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等概念。同时,个体心理学理论非常强调家庭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依据。
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 自卑与补偿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天生自卑,因为人初到人世时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而产生自卑。自卑感促使人努力克服缺陷,迫求成功,这种努力称之为补偿。人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大致可分为适当补偿、缺乏补偿、过度补偿三类。
适当补偿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会尽力解决问题,到新的出路,获得自我实现
和自我价值。然而,具有神经症倾向的人面对自卑感,往往表现出缺乏补偿或过度补偿的现象。缺乏补偿时,人面对自己的卑微和无能倍感消极,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自己的紧张体验,最终放弃改善处境的想法,这就是阿德勒所讲的自卑情结。过度补偿是指,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专横跋扈,贬低他人。这是自卑情结的变形,可称作优越情结。阿德勒认为有三种情况容易导致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
1. 身体器官缺陷。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使其丧失在社会中扮演有用角的希望,并认为自己被这个世界所侮辱。他们大都只会关心自己的感受。不过,如果把他们导向正途,就可能激起积极的补偿。古今中外都不乏身残志坚的榜样,如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莫基者邓朴方、不朽的聋人发明家爱迪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等等。
2. 受溺爱或娇纵。被娇宠的儿童大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天之骄子。通常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力。当他进人一个不以他为中心的境地时,就会若有所失而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为了寻求补偿,他有时会打击或破坏团体的合作。
3. 受忽视或遗弃。这样的儿童不知道爱与合作是什么。他曾经被社会周遭冷漠地对待,于是
从此就错以为世界永远是冷漠的。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二)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有神经症倾向的人在处理人生的三个主要问题时会遭遇困境,它们是:社会、职业和爱情。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做出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深层感受。固然每个人对生活意义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阿德勒认为良好的生活意义应该符合一些共性:“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社会兴趣”,指个人具有的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自然倾向。
虽然社会兴趣是遗传而来的,但它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并且只有当儿童处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这种潜能没有被认识,社会兴趣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人就会过着最不幸的生活。阿德勒认为,所有失败者在处理职业、友谊和爱情等问题时,他们的兴趣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三)生活风格
每个人克服自卑感,寻求优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们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称之为生活风
格。生活风格大致可区分为健康的和病态的两大类型,两者的区别在于超越自卑、寻求补偿时是否兼顾社会利益。病态的“生活风格”又可分为三种:(1)统治-支配型:这类人倾向于支配他人。他们具有很少的社会兴趣却表现得比较主动,其行为也许是利己的;2)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3) 回避型:他们通过避免与职业、朋友或者社会牵连来避免失败,往往碌碌无为、回避问题。阿德勒将健康的生活风格称为“社会利益型”的生活风格。持“社会利益型”生活风格的人,能正视人生中的问题,他们总是以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社会利益型的人才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是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的人。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有益启示
阿德勒毕生都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儿童在4 ,5 岁时,生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往往会持续一生。在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等理论基础上,阿德勒提出了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诸多观点,这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 一)对有自卑倾向的儿童进行补偿
1. 对有身体器官缺陷的儿童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发育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孩子因身体疾病而出现缺陷。有一对年轻夫妇,都在医院放射科工作,孩子一出生就是“兔唇”。母亲非常伤心,但是她并未放弃对孩子教育培养的责任,孩子说话有困难,她就顽强地训练孩子说话,并注意培养其认识能力和学习习惯。孩子到了3 岁仍然无法自如地使用语言,但他却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意图,其他方面也都很正常。这时,母亲领着孩子做了整形手术,手术后这位母亲坚持不懈地按医生的要求训练孩子讲话,孩子渐渐地能够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虽然外人还昕不明白,但妈妈却可以准确地翻译。
这是一个成功运用补偿策略的案例。这位母亲首先通过培养孩子的认知与行为对孩子进行补偿,之后对孩子的生理缺陷进行校正,并积极尝试为孩子筑起安全的心理防线。
2、对被娇宠的儿童
阿德勒同意这样一个论点:”母亲保护儿子的倾向,比其他的各种倾向都要来的强烈” ,而目前我国社会又处于少子时代,娇惯和溺爱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避免孩子被宠坏,家长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许多事物都应该大家分享。鼓励孩子“克已利人”,“爱人为乐”。
(2)不要过分注意孩子。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要提前教给孩子待客之道;客人到来后,不宜对孩子过分热情,不把孩子当作中心话题。
(3)鼓励和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既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4)在孩子病痛、困难面前不要惊慌。看到孩子病重,父母心里一定会非常焦急,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成人面对痛苦和困难越坦然,孩子越能学会坚强勇敢,趟能经受得住日后可能遇到的各种磨难。
(5)敢于严格要求孩子。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有祈求央告的态度。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当是严肃认真的;教育的神情应当是坚定和充满信心的;教育的方法应当是孩子做好了要给予赞许和鼓励,做错了就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因为无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3. 对被忽视的儿童
较少有父母认为自己忽视孩子,然而,一位母亲告诉我,二年级的女儿郑重其事地对她说:“妈妈,你根本就不关心我,只关心我的学习。”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由华师大、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共同主持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业与成长的教育态度及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对子女成长的关注点当中,学习成绩仍是“重中之重”。关于“您最关注孩子的哪方面?”这一问题,超过六成的小学生家长和近半数的初、高中家长认为自己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选择率最高。而小学生家长和初中生家长选择率最低的选项均为子女“情绪变化”,分别为1.1﹪和0.4。
阿德勒指出:“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如果父母不能走近孩子的世界,一天到晚只把学习成绩挂在嘴上,很容易使他们在进人青春期后自我封闭或与父母对立起来。父母应该创设平等开放的家庭情感环境,经常与孩子交流对事情的看法,认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感受到家庭的理性与温暖,形成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孩子教育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个人能否获得一种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早期主要取决于家庭。母亲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然后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其父亲身上;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类。“父亲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他的影响也较晚才发生效果”,父亲的任务是“必须证明他自己对妻子、对儿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伴当。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