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的线索是什么
荷塘月的线索是:
有2条线索,第一个是明线,通过作者的路线.还有一条暗线是从作者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这条来铺开的。
荷塘月写作背景: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阅读题常见问答:
1、文章的线索:
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透露出文章的线索,其后坐在院子里乘凉欲去荷塘赏月,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走向荷塘,在荷塘欣赏的种种美景,直到最后的思念家乡,无不是心情使然。可见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写了寂静的荷塘,淡淡的月,流露着淡淡的喜悦和忧愁。这种感情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是,作者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在反动军阀统治的之下所感到的压抑,对自由的向往,欲求解脱而终难解脱的苦闷。
3、艺术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⑴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
⑶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
4、掌握并鉴赏本文的修辞方法:感情文章
文中许多比喻用得绝妙,不仅贴切、生动,且极易令人产生联想、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比喻)。这样的比喻很容易把人带入特定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