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陈建伟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绘画美 情感美 语言美 结构美
[ Abstract ] Zhu Ziqing is our country modern first new literary societies" Literature " in the most important prose writers. As an essayist, Zhu Ziqing with his unique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added a magnificent colo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ne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ed with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
f prose system. He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in prose creation achieved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becomes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several prose masters. He polished prose works, has become so valuable a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ays of Zhu Ziqing in the unique structure, lyric art,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 Key words ] painting beauty beauty beauty beauty emotional language structure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逼真如画:朱自清散文中的绘画美
  朱自清在探讨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提出了“逼真如画”的问题。他说:“‘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
脱’或‘活像’,不但像真的,并且活象是真的。”①这是他的追求,在创作实践中他也身体力行。因此,他写人、状物、描景都力求“逼真”的艺术境界,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同以文字作画,达到“如闻其声”,“如在眼前”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评孙福熙的散文说:“他的文字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②实则朱自清的许多散文也是以此为目标去写作的。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如同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例如《春》就可以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而中间部分“绘春”则完全就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几幅关于春天的美丽图画。这里有花有草,有静有动。草地上快乐的孩子,果园里竞相开放的鲜花,花朵上嗡嗡的蜜蜂翩翩飞舞的蝴蝶,草地上零星点缀的野花,树林里百鸟呼朋引伴的歌唱,细雨中的劳动的农民,撑着伞的行人,放风筝的场面,处处呈现出盎然的春意,而哪一种情景细细想去,不都是一幅很美的画吗?
他的写景散文佳作《荷塘月》简直无美不备:那“田田的叶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不使我们想到那“荷叶罗裙一裁”的画面?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如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写“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写树
“象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各种景在这里是那么和谐协调,活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感情文章
如《绿》这篇文章写梅雨潭的景象,使人读后仿佛身历其境,随着作者的指点游览了梅雨潭,并且领略了其中的神韵和风味。他笔下的景都在跃跃飞动,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梅雨亭高踞岩石之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梅雨瀑从岩石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梅雨潭之所以得名,本来是因为“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但作者却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感受,觉得那水花象杨花,“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而且那水花似乎分外多情而逗人,“有几点送入我们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她不着。”似瀑非瀑,似花非花,这是多么富有意趣的生动形象。作者在梅雨潭的美丽景中,捕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描写一个“绿”字,把那奇异的绿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作者要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潭水是“汪汪一碧”,“仿佛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
一——但你却看不透她!”她“仿佛蔚兰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梅雨潭的“奇异的绿”“醉人的绿”。那巧夺天工的画笔,把梅雨潭写活了,给人以清新的美感。再如《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请语”。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第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调。
如《歌声》中暮春早晨,一位穿着长衫的清瘦的男人,迎着霏霏细雨在白矾石甬道上散步,甬道两旁是被雨水滋润的五颜六的鲜花,怎么想怎么就是一幅意境优美的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大中桥外的美景,岂不就是一幅中国味十足的山水画么?“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而对月儿的描写“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扬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软的枝条沿着月光,就像一只只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读了这些句子,在你的脑海里无疑会呈现一幅“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清丽幽谧的风景画。“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这是不是又很像“月夜云天图”呢?……朱自清散文中这类描写,简直不胜枚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每读了他的散文,就会被他营造的那种优美的诗情画意所陶醉的缘故。
二、情真意切:朱自清散文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真”是朱自清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叙真事,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会被他那种流淌在文章中的深挚感情所感动。他对父亲,对亡妻,对儿女的爱,对弱小者的同情全都寄寓在他朴实的语言里。《背影》中他对父亲的爱、感激与怀念,就非常动人。而那些感情脉脉流淌在并不华美的文句里。文章既没有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眩目的辞藻。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也非常朴实,文中他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音容笑貌,而另辟蹊径以父亲“背影”为全文谋篇布局的中心和叙事行文的线索,比如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部分反
复描绘父亲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去的背影,结尾再次提到父亲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语言也很生活化,父亲在把儿子送上车之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多么朴实的语言啊,可是拳拳父爱,就包含在这简单的叮嘱之中,让人怦然心动。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也是通过几个典型的动词“蹒跚、探,爬,攀”来展现父爱的深沉,可以说惜墨如金。然而,正是这淡淡的笔触之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我们却被这场景深深打动,难以忘怀极具艺术魅力。在《给亡妇》一开头作者就这样写道:“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还有“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有的是。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咽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嚎啕。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这里作者
以第二人称来叙述,就如同和亡妻叙家常,十分亲切感人,不仅让我们看出妻子的善良、宽容、贤惠,更是寄托着作者对亡妻的深深地感激和怀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再如《儿女》中自己的自责,对孩子们的愧疚,都是真实而感人的,作者娓娓地向我们叙述着他的爱和烦恼,他那涌动的感情激流却无时不在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三、清新自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具有至醇至真的诗意美,而且在语言上质朴、凝练、新颖、自然。
(一)朴素自然,平实如话
朱自清先生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如《春》中写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人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15]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延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式,不去注意的修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先生提倡人民用口语化的语言写文章,他的散文有“白话美术文的模范”的美誉。《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全用自描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通篇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罹父亲,但“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话里的词藻。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虑,决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换成“说过”似乎也通,但逊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是说而不定,很好的表现出了父亲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咐的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了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的运用强调说明了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文中评议与所表达的感情,浑然一体,达到了“得意而忘言”的艺术境界。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朱自清先生崇尚朴实,但绝不显露寒伧,朱自清追求雅淡,但是雅中有丽,平里透奇,如开篇说:“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要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样的语句一层层写下去,突出了秦淮河的船与众不同。如盯改为“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杭州西湖、
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意思的表达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后一种说法,字用的少,但却失去了朴素天然的味道。运用第一种说法,像是作者在同别人谈家常,聊天似的。这就是朱自请先生的语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