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在作品里为突出主题(中心思想)而抒发的某种(喜、忧、爱、恨……等)情感,这种情感,有的是直抒的,有的是含蓄的,因此读者要细心体会。对文章思想感情体会得愈准、愈深,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理解得愈明愈透,究竟怎样去体会呢?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朗读
“朗读”是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读者要认真地读,不能像看电影似的一晃而过。要一句一句地读,逐节逐节地读,还需带着感情去品读,这样就容易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如阅读《第一场雪》,通过反复品读“雪时”、“雪后”出现的美丽景的语段以及由雪景产生联想的语句,读者就会感受到自身仿佛置身于皑皑的雪地之中,仰视大片大片的雪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美,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这篇文章通过对瑞雪的描写,透露出作者展望来年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
2 品析
“品析”文章内容情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分析文章内容不能仅满足于对文章的表面意思的理解,而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中心语句、重点段落进行认真品析,把心放在文中去,顺作者思路,带着问题想,层层探究,步步深入,这样体会出的文章思想感情就很明确。《种子的力》一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种子的力可超越一切”,难免叫读者产生疑惑,当作者陈述了种子能分开头盖骨、小草能掀翻石块的事实后,读者便心悦诚服,再通过对“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发出可怕的力量”“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等关键词语的品析,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当品析到“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句时,读者激情满怀,会联想到这是抗日时期喊出的抗日口号,于是对“种子的力”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作者是借种子的力超越一切的事实,来鼓励抗日勇士,鞭策前进。从而深深体会到文章包含着讴歌、支持抗战,坚信抗战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的炽热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时代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与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的限制,其思想感情是含蓄的,读者如果不去了解,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不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遇到此类文章就要花功夫翻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介绍写作背景。如:《冬夜杂
咏》一诗,作者陈毅写于一九六○年冬,当时我国正处于自然灾害和前苏联卡脖子时期,国民经济一时发生严重困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又很快渡过了困难。了解到这一时代背景,就更能深刻体会到此诗借物抒情,赞扬了再困难与阻力面前,新中国人民象青松、红梅、秋菊那样坚毅刚强。
4 弄清写法
弄清文章的写法是文章思想感情的一条捷径,有些文章如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读者在阅读是只是弄清它是何种形式表现的散文,就不难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如《采蒲台的苇》是寄情于物,《再见了,亲人》是寄情于事,《赶花》是寄情于人,《第一场雪》是寄情于景,《白杨》是托物言志,《挑山工》是寄情于理。
5 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感情文章
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指的是能揭示一篇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和短句。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和短句。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词或中心句,可以简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内涵。如,笔者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将关
键词“有____也有”、“不仅有____还有”、“不但____还”等词作为重点板书词,让学生从连续的几个“有”中体会圆明园建筑风格的多样,收藏的文物之多;然后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将“有”的前面加上了“没”,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圆明园美的心醉,毁的心碎。学生通过关键词体会到思想情感后,再让学生理文本内涵。抓住文章段落中心句子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讲读《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心句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先让学生说“凡是”“统统”(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任意”(想怎样就怎样)的意思,然后再让他们说体会,学生较容易的理解了这句话中表达的意思,即侵略者的贪婪,侵略者的野蛮,是极不讲道理和极其野蛮的行为,一种阶级仇、民族恨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