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常识》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模拟卷2(1-23题)
授课日期
201
知识与学习水平
  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技能与学习水平
    初步了解学考考查内容、考点
职业素养
知识&技能
重点
难点
部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初步了解学考考查内容、考点
教学设计说明
以练带教。学生完成卷面练习后,教师点名学生口头表达卷面内容并进行点评、指正,提醒学生考点为何。
教学资源说明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类书籍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一、完成考点练习卷(30分钟)
试卷(略)
二、评讲考点练习卷卷(50分钟)
(一)参考答案与解说
1.A。本题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很小的停顿。
2.B。考查对常见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掌握。A选项源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选项出自杜甫的《登高》,C选项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D选项出自李白的《秋浦歌》。
3.B。考查中国传统文化掌故。根据题干的解释,“仲”是第二、中间的意思。“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同理,“仲夏”就是夏天的第二个月,指农历五月份。
4.D。考查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属于文化传统常识识记知识点。黄发:老人的头发由黄变白,指长寿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代指童年。
5.D。考查对书法作品的识别与名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识记。根据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可判断该作品为诸葛亮的《出师表》。
6.A。考查识记和理解常见的文言文诗文的能力。四句话均出自《论语》。
7.B。考查识记和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跟他说。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经常被误用为“长辈对小辈的命令要求、言语之责”。
8.D。考查文化常识又考查了古诗词相关知识。“花中四君子”指“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9.D。考查对常见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的识记。A项出自李白《夜宿山寺》,B项源于王维《竹里馆》,C项源于王维《相思》
学生独立完卷,教师评讲与补充。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与操练,巩固与复习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训练答题能力并拓宽知识面。
10.D。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有名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11.A。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引号有表示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讽刺和否定等作用。
12.B。考查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13.B。考查点为生活实际应用文的阅读和格式。由“今借到”可知该材料为借条。
14.A。考查识别阅读材料基本用途的能力。
15.C。考查学生理解字词在材料中的含义的能力。“错峰出行”指避开人流、车流高峰 安排出行。
16.C。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把握主旨的能力。
17.B。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18.D。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19.D。考查对常见诗人及其代表作的识记和理解。A项出自柳永《凤栖梧》,B项出自李清照《醉花阴》,C项出自辛弃疾《青玉案》,D项出自杜牧《泊秦淮》。
20.B。考查词语辨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21.A。考查对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22.A。考查识别阅读材料性质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判断这是一则新闻的片段。
23.B。考查提取重要信息能力。
课外作业
完成模拟卷剩余题目(阅读理解、写作、改错等)
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