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屈原原文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乃使人复之江陵曰:“原复重入楚国而相见。”屈平辞以疾。怀王不能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作为原文,《屈原》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述屈原的出身和早期经历以及他如何被任命为楚怀王的左徒。他具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才华,在政治上深得楚怀王的信任。然而,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通过谗言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描述了屈原对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的愤慨和忧虑。他创作了《离骚》,表达了自己对楚国的忧虑和对忠诚却被诽谤的怨愤。他认为人应该行正道、尽忠职守,而自己的志向则是与日月争光。
第三段讲述了屈原被放逐后仍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的心情。他希望怀王能够醒悟、改变世俗的观念。然而最终他还是无法回到朝廷,这表明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屈原的遭遇揭示了楚国的政治腐败和怀王的昏庸无能。
总之,《屈原》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忠诚之心以及他对楚国政治腐败和昏庸无能的深切忧虑和愤怒。同时,《屈原》还深刻反映了古代忠臣在昏君统治下的悲惨命运和楚国政治的黑暗现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