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英语作文
篇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一、引言
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 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
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1 ,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
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如, yamen 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 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
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 Kee( 陈嘉庚)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如Ya ng ko 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 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 武术或Kunfu 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这些词在步入英语之后, 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并逐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常出现于英语口语和书面文章之中。如:
( A) T he treat ment rests on the T aoist belief that tw o lif e fo r ces, yin and y ang, combine to produce a vital life energ y, called chi ( or qi) ,
that flow s thr ough the bo dy alo ng pat hw ay s know n as mer idians, w hich w ere char ted two thousand y ears ago . ( Time, Nov. 17, 1997)
( B) As the st a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s junior w ushu team, yo ung Li perfo rmed his mar tial ar tistr y on t he Whit e House law n for an audience including Richard Nixo n and Hey Kissenger . (Time, Oct. 5, 1998)
2. 源于中国特产或有中国特事物的借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 globalization) 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且“启蒙的一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已为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这在一过程中, 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汇及其文化蕴涵一同渗入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陆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
( 1) 饮食类当今英语中, 在饮食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借词一般有: dim sum ( 点心) ; w o n to n( 锟钝) ; ketchup 茄汁( 番茄汁、番茄酱) ; chow mein炒面( 一种方便食品) ; bo kchoy 小白菜; Mao tai 茅台酒; chou suey 炒杂烩( 煮熟后切碎供食用的动物内脏) 。
事实上, 这些独具特的中国食品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神往和接纳。“据1989 年统计, 单是纽约市就有中国餐馆24家, 几乎每一个小街区都有豪华的中国餐馆”(顾嘉祖, 1999:
54) 。美国的其他城市也是如此, 富有中国地方风味的川菜粤菜、鲁菜、京菜、维扬菜、姑苏小吃等, 可谓是应有尽有。中国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而且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的菜谱。与此相同步, 相应的汉语词汇和文化也随之步入英语, 并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库及其文化。从这一点上讲, 中国菜跟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 都为文化和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 2) 植物类在长期实践中, 英语还先后吸纳了一些表示植物名称的汉语词汇。如Co ngo u 工夫茶( 一种红茶) ; bo hea 武夷茶( 盛产于武夷山的一种茶) ; peko e 白毫茶( 一种高级红茶, 叶带细毛, 故名) ;souchon
g 小毛尖茶( 一种红茶) ; kumquat 金桔, 金柑; litchi 荔枝( 南方的一种水果) ; lo quat 卢桔, 枇杷(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longan 龙眼(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m ang o 芒果( 一种常绿乔木结的果实) ; tea 茶( 闽南语的音译) ; ginseng 人参; kao liang高粱。
( 3) 杂类中西方各国之间日益扩大的商贸往来, 同样为英语输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 这些借词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如kaolin 高岭土, 瓷土( 陶瓷工业的原料, 用于烧制陶瓷。因为江西景德镇高岭地区所产的质量最好, 故名) ; mahjong 麻将; silk 丝, 丝织品; paijiu 牌九, 牌楼; sampan 舢板( 一种在近海或江河上用浆划行的小船) ; cheo ngsam 旗袍, 长衫( 广东方言中“长衫”一词的音译) ; Shih Tzu 狮子狗; w ok镬, 铁锅, 炒菜锅; jin 斤; liang 两, yuan 元; jiao 角;fen 分; li 里; kang 坑; co olie 苦力( 旧时出卖力气干重活的人) ; kowt ow 叩头, 磕头; shang hai 拐骗, 协迫;yen 瘾, 渴望, 热望。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音特征
在对以上三类借词粗略地进行梳理归纳过程中不难看出,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采用音译法( translit eration) 。其中, 有些与汉语拼音完全吻合或基本吻合, 因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让人分辨其
描写人物的英语作文语源。如jin( 斤) , yamem ( 衙门) 。至于差异, 一般源于初借时根据汉语拼音拼写而成、如今已约定俗成的借词。如kunfu, Tai chi, litchi 等。另外一些借词与汉语拼音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因为它们往往是根据汉语方言的语音拼出来的。如下例中的“tea”(茶) 一词, 就是根据闽南语音译的, 人们有时不太习惯把“t ea”看
成是从汉语进入英语的借词, 也就不足为奇了。如:
A deep suspicio n of g ov ernment pr edat es the Bo st on T ea Par ty . . . ( Marc Levinson, N ewsweek , Apr il 13, 1992)
不仅如此, 中国有许多东西先是被日本人带走,再由他们传入西方并垄断了市场, 而反映这一过程的英语词汇, 似乎均源于日语。例如, 豆腐发源于中国, 可“t ofu”([ Jan. 〈chin〉do ufu ]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这个词却是由日语进入英语的。所以现代西方人爱吃豆腐, 大都以为是日本的发明。又如“盆景”,原是中国的艺术, 可今天外国人欣赏“b onsai”([ Jan. 日语汉字: 盆栽]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时, 大都以为是日本的艺术。“猕猴桃”原是中国福建的土产水果, 新西兰人引种后取了个土著名字叫“k iw i fr uit”,出口到中国叫“奇异果”,
颇似新奇。这说明, 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考虑, 中国要在
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获胜, 就必须主动出击, 加大对外宣传, 让世界更多、全、更直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