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1)阶段导学(沈从文《边城》)
【重点提示】
重点是了解沈从文的“两个世界”。沈从文虽然创作的数量很大,仅结集的作品就有80多部,但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系列,也就是我们在教材上所说的“两个世界”,即“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作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进行回忆和憧憬,充满热情和理想;而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则总也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视。由于在他的湘西世界中,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因此,实际上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彩,在《边城》、《龙朱》、《月下小景》等怀旧题材中,大多表现出一种“暖”,而在《丈夫》、《柏子》、《萧萧》等现实题材中,则大多表现出一种“冷”,与他的都市题材不同是没有了嘲讽,但仍然保留了一种客观的分析态度。
【作品赏析】
沈从文是一位相对远离现代文学主潮的作家,对他的评价,不能止于用政治的标准,还应当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其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对他的文学贡献主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要特别注重审美体验,注重牧歌情调所带来的所谓“情绪的体操”,
而避免理论的先入为主和对作品“意义”的过度阐释。考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应注意沈试图“化外之境”那种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来区别并批判现代都市文明。此为沈从文创作的宗旨。对代表作《边城》的评析,注意领略那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界,那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小说中所写天真的纯洁的女孩翠翠,她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朦胧的爱情,以及他们恬淡自足的生活,都灌注了作者美好的怀旧、想象与企盼,也隐伏着深深的悲剧感。应理解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带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即对照批判他所认为的现代都市文明弊病,让人们从这美丽的图景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融的意境。
《边城》最初于1934年1月至4月在《国闻周报》连载,1934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其后40年间,沈从文对《边城》屡有修改。后收入《沈从文文集》(第6卷),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l983年1月版。《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中也有收录。《边城》共21节,每一节都是一首圆润的散文诗,体现了作品的写作风格:缓缓的情节发展、细腻的心理刻划、清丽的语言描绘。
在湘西山清水秀、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古道热肠,孙女翠翠
淳朴善良,情窦初开,祖孙俩相依相偎,风雨同舟。在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儿子——貌美、健壮、人称“岳云”的傩送,俩人萌发了一种朦胧的情感,傩送爱翠翠,翠翠也下意识地爱傩送。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按当地的风俗,两位男子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便应以决斗定胜负。但天保、傩送两兄弟没有反目为仇,也没有慷慨相让,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用唱山歌来一定乾坤。哥哥天保自知不敌弟弟傩送,于是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不幸被竹篙弹入急流淹死了。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也无心谈爱对歌了,他抛下翠翠,驾船到下游寻哥哥的尸首。翠翠惦记着傩送。祖父为了孙女的幸福去船总顺顺,顺顺则以为大儿子的死与祖父有关,对祖父很冷淡。祖父心中郁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
塌而死去了。留下翠翠孤单单一人。翠翠不愿离开渡口,她仍然弄着渡船,一边接送四方客人,一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家介绍】
(1)简历。生于1902年12月28日,(比鲁迅小21岁,比老舍小3岁,比巴金大2岁,比曹禺大8岁),卒于1988年(终年86岁),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焕。父亲为当地中医。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少年时代。1917年(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同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3)进京求学。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4)初露锋芒。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5)登堂入室。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夏,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
1931年1月,胡也频被捕入狱,2月7日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并称“左联五烈士”)被杀于上海龙华。4月,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及孩子回家乡湖南常德。这年秋天,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进入青岛大学任教。
1932年秋天,又应杨振声之邀到北京,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
在这期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
(6)锋芒毕露。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沈从文发表了《记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同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争”。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这年1月,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亲后,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北方“京派”作家体的组织者。
在随后的两年里,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作了初步的总结,出版了一系列小说选集,如《从
文小说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沈从文选集》、《沈从文小说集》、《新与旧》等。
沈从文 边城相关知识:1933年前后,左翼文学的创作面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胡也频、丁玲、蒋光赤等“初期左翼作家”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或被杀、被捕、病逝等)相继退出了文坛,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翼新秀”开始崛起,茅盾的小说创作也进入了爆发期,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7)辗转流徙。与茅盾等许多作家一样,沈从文的生活也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发生急剧的动荡。1937年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经天津、烟台、济南、南京、武汉、长沙,又回到湘西,再经沅陵、贵州到昆明,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继续任北大教授,并参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在这期间,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
《绅士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8)离开文坛。由于沈从文在文坛上多次发表文章引起论争,从抗战开始,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继续恶化,在左翼作家发动的对“与抗战无关论”、“战国策派”、“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一系列论争中,他几乎每次都被列为反叛对象,他在这时期创作的小说也屡遭批判,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断言,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于是,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期间,他与京派的理论家朱光潜、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国统区著名作家无名氏(卜宁)等都排除在外,而且,还被赶下了北大的讲台,经于导致精神错乱,从此,离开文坛。
1949年秋,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的改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参与了《中国历史图谱》的编写,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另古代服饰研究》,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子,1971的获准回京,1978年“”结束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思考问题】
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
【扩展阅读】
《边城》(全书)、《长河》、《丈夫》、《萧萧》、《新与旧》、《灯》、《湘西》、《湘行散记》。
【参考文献】
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又读〈边城〉》,分别收入《汪曾祺全集》3、5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收《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沈从文:《边城》(节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