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篇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
      那个年青人到底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测、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实,但响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假如把各种书籍比方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亮、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是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别出心裁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亮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地铺绽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专心读过的人就肯定能够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憧憬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或许不明白,但是写书的人肯定明
白,书中的人物肯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头向往“爱情”这种神奇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爱的人能够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够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秀丽的梦境里游览。
      这本书把一个沉醉在对爱情的美妙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画出来了。我们的眼前或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上司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肯定有一双清亮透亮的眸子,肯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冗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洁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担心分的心。简洁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洁的文字、简洁的情节,隐藏的正是剧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白。在平凡中看出宏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醉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改变进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美丽,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够牵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旧爱着翠翠,但是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苦痛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单独承当全部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或许永久不回来,或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善,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善。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月造成的,她和傩送原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秀丽的爱情之花,惋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圆满。
      而如今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善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当然重要,但是为
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够得到她的爱而愁闷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由于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美好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可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终回来了吗?她们俩最终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盼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善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美好就应当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圆满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净,而又充满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3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的薄云。”最初接触《边城》就是从这句话开头的,那是高中课本里的选段。一开头就被那超的写景技巧所
沈从文 边城
吸引了。“空气里有泥土的气味,有甲虫的气味”“甲虫的气味”这么微妙的的东西都能进入的视野,可见确实是写景的圣手。怀着剧烈的奇怪   心,第一次读了《边城》。
      《边城》一般的语言讲解并描述了川湘交界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说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节,而是用吊脚楼、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这里没有你死我活、尔虞我诈,没有封建礼教、政治压迫,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这里的人们也都保存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纯净无暇,纤尘不染。一套固有的习惯支配着人们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间和谐全都亲热无间,处于一体化状态。人们都犹如老船夫那样“他从不思考他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很忠实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感到生活的力气”
      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如安静清亮的一池秋水,无波无澜、无沟无陵、无杂质无异味,俨然一个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小说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个名叫翠翠的17岁的女孩子与团总顺顺的儿子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读完小说,给人感性层面的的感觉就是小说至始至终都布满了淡淡的悲伤,给人一种悲
伤的唯美。用平淡的笔触讲解并描述着故事,没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犹如一个老妪絮絮的讲解并描述着一个秀丽的童话。这个童话里没有大欢乐,没有大哀痛,没有澎湃的激情,没有坚决的信念,没有坚韧的追求,没有执着的坚持,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平淡而闲适的生活,一切都显得平和冲淡。甚至读完小说都对翠翠的行为感到惊异:恋人的生离只是在心中漾起几缕涟漪,亲属的死别不过是哭泣一阵。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但在小说整体风格的陪衬下却显得非常协调。我想这也许是由于沈从文先生不愿破坏边城在世人心中安静和谐的美妙印象而有意为之吧!试想,安静的边城突然来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抢地,多杀风景。这样,翠翠本该有的更加激烈的心情被“和谐”掉,也就缺乏为怪了。这也不得不佩服沈从文先生的超的艺术处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