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读后感800字范文三篇
 


  【篇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读完了《种植人性》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王小林是一个爱玩闹、不爱用功的人,有时,甚至连作业都不做,这让许多老师伤脑筋。可是,当他换了一位老师后,突然间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有一天,老师在上课,而王小林却在桌子抽屉里玩弄着一只他好不容易抓到的小鸟。老师发现了他的异常,却不点明,不动声的绕到教室后方察看。当他回到讲台上时,他突然说道:“你们知道吗?鸟儿也会痛苦,会悲伤呢。”听到这句话,王小林低下头,看看手中的鸟儿,突然觉得它很可怜。这时,有同学问:“老师,鸟儿学知识吗?”“学!”老师说,“它跟鸟妈妈学捉虫呢!”在下课时,王小林把鸟儿放了,瞧着它扑扇着翅膀,笨拙地随着大鸟飞走······
  有一次,班里进行测试,王小林考了倒数第一。老师不仅没有当众批评他,却在班上说,“王小林没发挥好,咱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第二天老师公布成绩时,连王小林都感到不可置信,
他竟然考了一百分。从那天以后,王小林的成绩越来越好,频频取得满分的成绩。
  一年后,当王小林从老师那要回那张卷子时,他脸红了,试卷成绩是“零”。老师得意的说:“怎么样?我当时就说你以后准能拿一百分。”王小林顿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而老师只是和蔼的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师曾经说过:“班里学生懂事,山村景又很好,我要永远留在这里。”可老师并没兑现诺言······看到这,我很是好奇,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难道是老师不告而别?
  后来,我才知道,在一个夏天,几天的暴雨,使得学校门前河水涨得很高,使桥上的木板异常湿滑,一个学生失足掉到河里,老师一急,也跳进水中,可是他并没能救出那个学生却也跟着沉到水底······800字读后感
  几天后,水退了,人们在下游到了老师,那一刻老师的手仍然紧紧的抱着他的学生。
  下葬那天,人们想把老师和学生拉开,可是还是拉不开,最后还是孩子的父母说,“算了,孩子在那有老师陪着,我们放心······”
  这位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奉献无一不让我感动、致敬。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老师,我们都应该用功读书,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付出,这也是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篇二】
  从前,有一个人,他从小就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里,他的父母、兄弟都被害死了,变成了孤儿;有一个人,他虽然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时期,但是他从小就立下“保为祖国”的伟大志向;有一个人,他省吃俭用,把自己的钱捐给那些残疾人;有一个人,他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时时刻刻不忘为党、人民服务;有一个人,他乐于助人,他曾帮助一位中年妇女把车票回来;帮助过一个孩子到回家的路,背着老人走过泥泞的小路;有一个人,他在22岁时就死了,就是指挥时,车不小心撞到竹杆,被竹杆砸到,因抢救无效最后死亡。想必,你们应该知道他是谁——雷锋。
  22年的春秋岁月,对他来说很短,对我们来说是很长。雷锋从小就家破人亡,爸爸遭毒打,因无钱医治去世了。哥哥患,也因无钱医治,去世了。弟弟连病带饿的死在了妈妈的怀里。而自己的妈妈又悬梁自尽。从此,雷锋便住在了隔壁六叔奶奶家。虽然雷锋有着不幸的身世,但是他却从不忘记要为国家、人民服务。他曾经帮助一位中年妇女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火车票,在下雨的时候把自己的雨衣让给一对母女,帮助孩子到回家的路。这就是为什么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原因了。
  1962年8月15日,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这天,雷锋和他的助手驾驶着汽车执行勤务回来。车子已粘上了一点泥巴,于是,雷锋招呼自己的助手把车开到空地上,把车身、轮胎上的泥冲干净。雷锋指挥着车子开大空地上,可路面上有积水,而且路面湿滑。车子不小心撞到了晒衣服的竹竿上,正在指挥的雷锋没有注意到,被竹竿砸到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谈谈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很少人做“活雷锋”呢?我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渔夫在路上发现有一位老婆婆摔倒在地上,就上前扶起老婆婆。但是老婆婆却诬赖是渔夫推到她的,并一次次向渔夫索赔,渔夫实在没有钱了,被逼无奈便服毒死亡。难道“活雷锋”就这样一点一点少了吗?其实,还有一位“活雷锋”——托举哥。是他,为了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而死,当尸体打捞上来时,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样的伟大精神会想星星一样永驻人间,世代相传!

  【篇三】
  《暗淡蓝点》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
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缤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全书首先回顾了历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本书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也是饮誉全球的科普大师。曾任康内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长期参与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并在行星物理学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第2709号小行星以其姓氏命名为“萨根”。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几十个国家上映,获得巨大成功。他撰写了数十部科普读物,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荣获美国文学与新闻著作的奖励――普利策奖。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届阿西莫夫科普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天文学会的“突出贡献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公共福利奖”。他的最后一部力作《魔鬼出没的世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该书的副标题为“科学是驱走黑暗的蜡烛”,是他留下的警世之言。萨根也是我国读者熟悉的作家,除《伊甸园的飞龙》外,他的名著《外星球文明的探索》、《布鲁卡的脑》等也都已出版中译本。
  这本书算是把自己多年对天文科普的一些总结回顾,以及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探索?整个人类文明相对宇宙来说只是一个瞬间,而每个人的一生对于当下的社会和历史的长河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什么还要如此周折呢?卡尔·萨根站在整个人类的生存角度指出:我们的环境其实非常脆弱,而把所有的文明之火放在地球这一个篮子里面显然风险太大,只有走出地球,发展多样化文明才能避免单一化的文明自身轮回的毁灭,多个地方生存才能避免小行星/太阳等对文明/地球的毁灭。
  在宇宙戏剧中,我们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