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在学吟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1.文本特点: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二、四偶句押韵,韵脚是“奇”和“宜”。七言绝句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至唐代大盛。在中国古诗中,七言绝句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2.文化底蕴: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家喻户晓的宋代大诗人苏轼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用字考究、
语言凝炼,极具画面感。在课后习题中,“有感情地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说”,都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诗歌意境的深远,受到中华灿烂诗词文化的熏陶。
3.语言表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山若隐若现。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这奇妙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因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要求学生认识的3个生字中,“抹”是多音字,口头语中也较常用,二年级时学生已学过“抹布”这个词,“宜”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经常见面,掌握应该是没有困难的;独体字“亦”是“夜”和“液”的本字,多在古文中出现。要求书写的两个生字“饮”和“初”都是左右结构,这类结构的字,学生已不再陌生,可结合字理学习,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把握好穿插的关键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并美观书写。
二、学习目标
2、通过边吟诵边想象、拓读同类诗和工整抄写古诗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诗词的学习热情。
三、学习重难点
1、学吟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诗词的学习热情。
2、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感、音韵美和画面感。
四、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看图背诗,读顺古诗
1、看图填诗,激趣温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老师吟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朗读古诗,读顺读出节奏。
(1)读准生字。(亦、宜、抹)(师:吟诵,首先要读正确。)
(2)西子(zǐ),听简介,了解为什么称西施为西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当时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她16岁就告别家人,被送到吴国皇宫。在她的帮助下,越国灭掉了吴国。西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自缢于皇宫。这样一个心有家国大义的女子,后人尊称她为“西子”。)
(3)读对停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师生对读,读出“韵”味。(“奇、“宜”押韵)
(5)拍手趣读,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教育即唤醒”,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的,课始让学生看图背古诗,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老师课始就吟诵古诗,这新颖的读诗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诗,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古诗的学习状态中。
学习活动二:学吟古诗,想象画面
1、初解诗题。
(1)理解诗题。天气——初晴后雨;地点——西湖舟中;事件——饮酒赏景。(让学生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明确读诗,题目不能忽略。)
(2)“饮”联系字
理理解。“饮湖上”与“湖上饮”的比较。
2.学吟第一、二句诗,感悟西湖之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1)听吟诵想象画面。
(2)交流中初解内容。
(3)紧扣“潋滟”想象晴湖的美好。
a.结合“潋滟”部件理解意思;
b.它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c.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赏图趣填诗句。
(杨柳依依)晴方好 ( 映日荷花 )晴方好 ( 日出江花)晴方好
d.理解“方好”。课件出示字典中“方”的解释进行选择。
A. 正直 B. 正,恰好 C. 一种形状
e.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风景宜人,让人不由得发出赞叹——(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4)紧扣“空蒙”想象雨湖的奇妙。
a.结合注释理解“空蒙”的意思。
b.读中想象,说说雨中西湖的画面。
(5)老师和苏轼在圈晒图,你会给谁点赞,为什么?
(14个字,对仗工整,少而精炼,意蕴无穷,这就是古诗独特的魅力!)
(6)学吟。(标平仄,手势帮助,老师示范指导)
3、学吟第三、四句诗,感悟比喻之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初解诗意。把西湖比作西子。
(2)补充材料。(西施的“沉鱼”之美。)
(3)理解西施的“淡妆浓抹”。
(4)品味西湖的“淡妆浓抹”。
(5)学吟。(标平仄,试吟,个别指导。)
(6)西子湖的由来:拿“西子”比“西湖”,不仅是因为西施灵秀美丽,还因为西施和西湖同属于越地,都有一个“西”字。苏轼这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就多了一个很美的别称——西子湖。
【设计意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把吟诵引入课堂教学,将古诗教学与传统吟诵相结合,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感受吟诵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学习活动三:拓读古诗,情境积累
1、简介苏轼:苏轼对西湖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市长。期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
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他写了好多关于西湖景物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其中一首。
2、同类拓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设置语境,运用积累。(课件出示一组西湖的照片)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当你看到阳光洒落湖面,你吟诵诗句:“( ) ”;如果下起了蒙蒙细雨,你会吟诵:( )”; 一年四季,无论晴雨,西湖风光总是那么美丽宜人,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
4、体验诗情。师:无论是西湖的水,还是西湖的山;无论是晴,还是雨,在苏轼眼里都是美好奇妙的。就如他对生活的态度,顺坦也好,挫折也罢,他都很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让他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趣”。让我们跟随老师的节拍,吟诵此诗,感受苏轼的豁达、洒脱之胸怀。
【设计意图】合理的拓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本环节中安排了不同诗人同类诗的拓读,深化理解,使古诗学习升华到文化层面,学生对西湖对苏轼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活动四:书写古诗,感受文化
1、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师:好诗吟之书之,不少文人墨客都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此诗—— 我们也来书写这首诗吧!先看这两个生字——
2、书写生字。(课件出示“饮”、“初”)
引导发现: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关键笔画:撇画的穿插。 师范写。
生练写,互动点评。
3.抄写古诗。要求:书写正确、工整,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尝试默写。
看着这样漂亮的方块字,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最工整的楷体抄写整首诗吧!
关于西湖的古诗4、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部编教材很重要的一个特就是文化的传承。对古诗词的学习及对古诗词文化
内涵的了解,能点燃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一把火。通过欣赏大家的书法作品,再特地安排极具仪式感的书法作品纸上抄写古诗,学生在一笔一画的工整书写中,方块汉字的文化悄悄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