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实施的方法
一、写前总动员
1.划分循环日记小组。全班同学分成每4人一个小组,明确组长及组员顺序,可定期调整。
2.设立循环日记本。每组一个日记本,在组长带领下给自己组的日记本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如“作文快乐岛”、“作文大本营”、“童年笑声一串串”、“成长的足迹”……除了起名字,各个小组还把封面装饰得各有特,有的小组还在扉页上写上了本组的口号,如:“作文快乐岛,快乐你我他”、“一组一组,力争第一”……还没开始写作,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
3.提出写作要求:各组内组员依次轮流写作,每天一篇,内容、体裁不限。后一名同学要先做读者,再做作者。
二、适当要求,循序渐进。
1.自由发挥,自主选材
一开始,为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循环日记一般让学生自主选材练写,但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记近期最好是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片段,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小学生学习报
2.针对问题,规定范围
除了自主选题,也针对学生日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供写作素材或规定写作范围,提出适当要求进行练写。
“语句不连贯”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存在的毛病。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会按顺序观察。于是,我便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观察动物——由前到后;观察植物——由总体到部分;观察景物——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按游览顺序……顺序清楚了,语句自然就连贯多了。
“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是令老师头疼的又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在“循环日记”本上写“同题日记”。即在看了前面同学的日记以后,也写一篇同样题目的日记。前面同学的优点可以借鉴,但要比前面同学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好多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就是从这儿到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再也不觉得写好作文是好学生的“专利”。
时间一长,孩子们又反映“老师,每天都是发生的这么些事儿,我们又没什么好写的了。”也难怪,我们大人还出现审美疲劳呢,更不用说这些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了。于是,我们又针对孩子们所接触的生活重新划分日记栏目,主要有“社会大看台、亲情直播间、校园大风车、幻想创意屋、开心动物园、奇妙大自然、自由显身手……分组轮流按栏目要求写相关内容。这样,孩子们的观察和表达有了具体的目标,交流起来相比自由选材更有了共同语言。
3.讲究技巧,精益求精
学生敢放开写了,便要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写作文的技巧。
(1)模仿课文进行仿写。仿写可以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如教完《颐和园》,就让学生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教完《猫》,就让学生学习老舍的写作方法,写写《我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教完《乌塔》,就让学生来说说“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说……”, “循环日记”正好为学生的仿写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力求日记有亮点。
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又写了那么多摘抄,可是很难见这些好词佳句在学
生的日记本上“开花”。于是,我实行加“亮点”分的办法。如果谁能在日记中比较恰当地用上课堂上所学的名言警句、课文中或课外摘抄的好词佳句,每一处都可以加10分的“亮点分”。这一招果然奏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头脑中积累的“宝藏”展示在日记中。一开始简直是鱼龙混杂,让人啼笑皆非,可不长时间以后,就逐渐走上正轨了。现在,只要是课文中学过的好词佳句,不用一两天,就会在学生的日记上出现。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日记中正确运用诗句、歌词、谚语、俗语、日常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是越来越精彩了。
三、批阅交流,及时反馈。
评议的方法是多样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习作水平,我先后采取了以下几种评议方法:
1.老师全批全改,注重发现学生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原来,一篇单元习作批改下来,往往要用上一两周的时间。时间长,不能及时反馈,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由于是循环日记,所以虽然班级有近六十人,实际每天只有十
几人在写。每天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便可以把这十几本作文批改一遍。在批改“循环日记”时,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的,我在评价时,把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他们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行文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方面是否有缺陷,只作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如陈津写的《有趣的瓜子皮》,我给他的批语是:“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能用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孙晨凯写的《游海洋极地世界》,我的批语是:“读着你的作文,老师也跟着你去极地世界游览了一番,可我总觉得不过瘾。因为,我好想从你的作文中知道企鹅是什么样子,海豚怎么表演。你能满足我这个愿望吗?”凯丽写的《小狗》,虽然语句不通顺,但是,这是她从写作文以来第一次没有照抄作文选上的作文,我满含激情地给她打了个批语:“凯丽,老师为你叫好!虽然这篇作文还不是最好的,但老师知道你是用心在写!老师相信,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写出好作文。”这样的批改方式,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不急于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写的日记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也就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也就能得以提升。每次批阅,对于记叙清楚、语句连贯的日记,我都毫不吝啬地画上“ ”,(这是我和学生约定好的佳作标志)如果得不了“ ”,只要日记中有一句生动精彩的句子,我就会在句子下画上“~~~”,在句子旁边画上“ ”,(曲
线和星星是佳句标志)。如果没时间,我就把批改结果让课代表挂在教室里。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抽出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佳作和佳句。小作者自己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有许多对作文“望而却步”的孩子从这儿到了自信——原来我也能写好作文!
2.学生互评与老师批阅相结合,引导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到了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也有了很大长进。这时,当天晚上写循环日记的同学在写日记之前不光要当读者,还要当“小老师”,划出日记中的好词佳句,写出评语。(这之前,老师只通过浏览给日记划出等级)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得到同学的欣赏,自己又能当老师评价同学的作文,更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每循环写完两次,按星级和亮点分评出最佳小组若干个,最佳作者若干名。每隔两周,我们便上一次“心得交流课”或“佳作欣赏课”,同学们畅谈自己写日记的收获,朗读自己的佳作,然后,把佳作誊抄,装订到班级的优秀作文选《七彩童年》中,再选特别好的向报刊和杂志投稿。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更提高了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四、由单一的分组循环到交错循环,进行多形式的循环练习。
一开始,为了带动写作文困难的学生提高进步,采用把作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搭配起来,组成小组写循环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以后,又把中上水平的学生的配成一个个循环日记小组,促使他们相互竞争提高。而对于对作文仍感困难的一小部分学生,也编成二、三个小组,我坚持面批面改。又过一段时间以后,班里出现了一批愿写、乐写作文的“小作家”,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种乐趣。这时候,我把他们两两组合,两人共用一个日记本,起名为“作文对对碰”,只要愿意写,两人可以轮流写,在数量上没有任何要求,给不给老师看也全凭自愿。为了提高训练密度,我这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交错练习。多样性的循环方式,更能激发、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来练写作文。
第二部分:取得的效果
循环日记实施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循环日记”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抒写真情”。
“循环日记”比起作文规矩少,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没有了顾虑,他们就可以轻松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审视自己的心灵。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实感,写作时,再也不用皱着眉头冥思苦
想,他们总有那么多的新鲜事要迸述说,总有那么多的小秘密要倾诉,写起来文思泉涌,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出来,真正地达到“吾手写吾心”。况且,每人每周只写一次,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一年多来,大家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写作欲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由此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需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成了一种自觉意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明显地提高了:从无话可说到下笔有神、从语句不通到言辞优美,从千篇一律到个性焕发……。仅2006年下半年(四年级上学期)这一学期,每个循环小组就写了满满4本(约80篇),参加“作文对对碰”的20名同学,在写好循环日记的同时,自愿写作。写得最多的陈津、魏玉亮写了2本。潘臻、严雨同学的循环习作《白粉末的秘密》、《我和小点点》分别在《小学生学习报》和《小学生拼音报》上发表,段博然、陈津在《故事作文》举办的“照片里的故事” 全国征文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在期末语文考试中,全班同学的作文水平都达到了二级以上的水平。我将循环日记中的佳作结集成《七彩童年》,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分小组写“循环日记”,由于小组内四个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学生的日记每一天都要和老师、同学见面,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且老师、同学的点评又能很快地反馈给作者,是有“读者”的日记,既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发表欲”,同时又就增加了小作者的压力,这样,每一个轮到的学生都会竭尽全力去写,去改,力争写出最高水平。写作中,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习作能力便也不断提高。
三、“循环日记”减轻了老师批改作文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批改作文的时效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以往,一篇单元习作写完,看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就仿佛在心头压上了一块大石头。批阅时,写得通顺、连贯的还可以,遇上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的,瞅半天也不知写什么批语,那个滋味我们戏称是“喝中药”。现在批阅循环日记,我都是迫不及待,因为学生日记的内容是鲜活的,语言是富有童趣的。看着看着,我每每忍不住笑起来。给日记写批语,我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更不会千篇一律。读着日记,我的批语便往往情不自禁地“涌”出来,有时一篇批语我会写上大半页纸,甚至比学生的日记还长,但我不觉得累,因为,我这是在和心灵对话,在“吾手写吾心”。通过循环日记,我可以“听”到学生很多心里话,如伟华同学在《老师,您别生气了》这篇日记中写道:“老师,王浩没完成作业,您又生气了。往后,我们小组
一定监督他完成作业,您别生气了……”;我生日那天,好几个小家伙在日记上祝我生日快乐,小珂还在日记本上画了个大蛋糕。每次批改作文,我就是在和十几颗幼小的心灵在交流,真切地感受着一颗颗真挚、纯洁的童心。有了这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更是“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批阅循环日记,我不仅了解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还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总之,我觉得“循环日记”使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使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不断敏锐起来。可以说,“循环日记”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良好平台,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它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了写作的乐趣,实现了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