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05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考预测
概率预测☆☆☆☆
题型预测选择题、计算题☆☆☆☆
考向预测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综合
应试秘籍
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成就是现代科技的主要体现,高考中的考查分量比较重。高考中,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时关注中国和世界航天的最新进展。
1.从考点频率看,卫星的各个物理量、同步卫星、第一宇宙速度、双星问题是高频考点、必考点,所以必须完全掌握。
2.从题型角度看,可以是选择题、计算题其中小问,分值7分左右,着实不少!
一、人造卫星问题
“人造卫星问题”是高考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情境之一,也是综合考查匀速圆周运动与变速圆周运动知识的有效方法。“人造卫星问题”题型涉及考点较多,物理情景有较大的变化空间,问题处理相对复杂,处理好该题型对深刻理解圆周运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人造卫星问题”题型分类较多,例如:按轨道形状可分为“圆形轨道类”、“椭圆轨道类”、“转移轨道类”;按过程分为“卫星发射”“卫星变轨”“卫星追及”“卫星运行”等;按轨道特点分为“近地轨道”“同步轨道”;按求解问题可分为“比较类”“计算类”。“人造卫星问题”题型的本质:以人造卫星为情境,考查对开普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二、双星、多星问题
双星和多星问题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要模型,在高考试题中时有涉及,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双星或多星模型的特点以及运动规律。解决双星与多星问题,要抓住四点:一抓双星或多星的特点、规律,确定系统的中心以及运动的轨道半径;二抓星体的向心力由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三抓星体的角速度相等;四抓星体的轨道半径不是天体间的距离。要利用几何知识,寻星体之间各物理量的关系,正确计算万有引力和向心力。
双星与多星问题的主要应用类型及特点:(1)两颗星构成的双星系统;(2)三星系统(正三
角形排列);(3)三星系统(直线等间距排列);(4)四星系统(正方形排列);(5)四星系统(三角形排列)。
三、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方法一:由G Mm
R 2=m v 12R ,得v 1=
GM
R
=  6.67×10-
11×5.98×1024
6.4×10
6
m/s ≈7.9×103 m/s. 方法二:由mg =m v 12
R
v 1=gR =9.8×6.4×106 m/s ≈7.9×103 m/s.
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此时它的运行周期最短,T min =2π
R g
=2π  6.4×106
9.8
s ≈5 075 s ≈85 min. 2.宇宙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
(1)v 发=7.9 km/s 时,卫星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 (2)7.9 km/s<v 发<11.2 km/s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 (3)11.2 km/s ≤v 发<16.7 km/s ,卫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为椭圆.
(4)v 发≥16.7 km/s ,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一.人造卫星问题
①天体环绕问题
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及赤道上物体的比较
如图所示,
a 为近地卫星,轨道半径为r 1;
b 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 2;
c 为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轨道半径为r 3.
比较项目 近地卫星 (r 1、ω1、v 1、a 1)
同步卫星 (r 2、ω2、v 2、a 2)
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
(r 3、ω3、v 3、a 3) 向心力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轨道半径 r 2>r 1=r 3 角速度
ω1>ω2=ω3
线速度 v 1>v 2>v 3 向心加速度
a 1>a 2>a 3
②卫星的变轨
卫星变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如图所示,物理量的定性分析如下. (1)线速度:设卫星在圆轨道Ⅰ和Ⅲ
上运行时的速率分别为v 1、v 3,在轨道Ⅱ上过A
点和B 点时速率分别为v A 、v B 因在A 点加速,则v A >v 1,因在B 点加速,则v 3>v B  ,又因v 1>v 3,故有v A >v 1>v 3>v B 在圆轨道上满足“高轨低速长周期”;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相切点满足“加速升轨(离心运动),减速降轨(近心运动)”  (2)加速度:因为在A 点,卫星只受到万有引力作
用,故无论从轨道I 还是轨道Ⅱ上经过A 点,卫星的加速度都相同.同理,从轨道Ⅱ和轨道Ⅲ上经过B 点时加速度也相同.
(3)周期:设卫星在I 、Ⅱ、Ⅲ轨道上运行周期分别为T 1、T 2、T 3,轨道半径分别为r 1、r 2(半长轴)、r 3,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k
T
a =2
3可知T 1<T 2<T 3
备战高考(4)机械能:在一个确定的圆(椭圆)轨道上机械能守恒.若卫星在I 、Ⅱ、Ⅲ轨道的机械能分别为E 1、E 2、E 3,则E 1<E 2<E 3
核心素养提升
二、双星、多星问题
1.双星模型
(1)定义: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如图所示.
(2)特点
①各自所需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即
Gm 1m 2L 2=m 1ω12r 1,Gm 1m 2
L 2
=m 2ω22r 2. ②两颗星的周期、角速度相同,即T 1=T 2,ω1=ω2. ③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r 1+r 2=L . ④两颗星到圆心的距离r 1、r 2与星体质量成反比,即m 1m 2=r 2
r 1
. ⑤双星的运动周期T =2π
L 3
G (m 1+m 2)
.
⑥双星的总质量m 1+m 2=4π2L 3
T 2G .
2.多星模型
(1)定义:所研究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除中央星体外,各星体的角速度或周期相同.
(2)常见的三星模型
①三颗星体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质量相等的环绕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甲所示).
②三颗质量均为m 的星体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如图乙所示).
(3)常见的四星模型
①四颗质量相等的星体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沿着外接于正方形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丙
示).
②三颗质量相等的星体始终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另一颗位于中心O ,外围三颗星绕O 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丁所示).
核心素养提升
天体的“追及”问题
天体“相遇”指两天体相距最近,以地球和行星“相遇”为例(“行星冲日”),某时刻行星与地球最近,此时行星、地球与太阳三者共线且行星和地球的运转方向相同(图甲),根据
GMm
r
2=mω2r 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从初始时刻到之后“相遇”,地球与行星距离最小,三者再次共线,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1.角度关系
ω1t -ω2t =n ·2π(n =1、2、3…) 2.圈数关系
t
T 1-t T 2
=n (n =1、2、3…) 解得t =nT 1T 2
T 2-T 1
(n =1、2、3…)
同理,若两者相距最远(行星处在地球和太阳的延长线上)(图乙),有关系式:ω1t -ω2t =(2n -1)π(n =1、2、3…)或
t T 1-t T 2=2n -12
(n =1、2、3…) 三、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
1.第一宇宙速度 (1)两个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