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新偏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午”“豆”“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好长句子。
    3、感受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氛围和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按笔顺正确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传统佳节导入新课
    1、做个小游戏:小吃货猜节日。
    游戏:小汤圆、圆又圆——元宵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反过来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粽子)也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2、读题:端午粽。
    (1)课题里有两个新偏旁,谁认识?
    (2)粽子吃过了吧,想一想:粽为什么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
    揭题小游戏,创设“节日与美食”的情境,不仅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在语境中学习了生字“午”,认识本课两个新偏旁。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音。
    (1)指名读生字,相机正音。
    出示: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3)开火车读。
    (4)赛跑齐读:生字全躲到粽子里了,快把它们叫出来!
    3、学写生字“豆”。
    (1)你还知道哪些豆?老师也带来几种豆,认识吗?
    蚕豆红豆毛豆豇豆
    (2)小豆子大变身,变成了什么?
    (3)读儿歌,记住“豆”。
    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
    (4)师边说儿歌边范写“豆”,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
    生字“豆”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通过各种豆的巧妙组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4、咱们快去听这个故事,一起走进端午节。
    5、指名分段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一定还留下了温暖的画面:(出示三幅图)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
    生:煮好一锅粽子
    师:我迫不及待剥开粽叶
    生:咬一口粽子
    师:临走时还
    生:装一小篮粽子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对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能出课文中的信息。针对这条建议设计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节到了,外婆包粽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叶糯米枣
    (1)箬竹叶你见过了吗?老师带来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什么样的箬竹叶?
    (2)加上颜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老师和你们一起读。
    生:青青的箬竹叶
    师:箬竹叶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师:糯米白白的
    生:红红的枣
    师:枣红红的
    设计意图:
    本课叠词很有特点,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正着读、反着读,回环复沓,既积累了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子做了铺垫。
    (4)一张箬竹叶、一小把米、一大颗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啰!读句子。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意图: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设计了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读慢慢学会长句子的停顿,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粽子吗?
    3、粽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吗?
    (1)引读:
    师:外婆一掀开锅盖,
    生: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生: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端午节的粽子
    (2)指导学生朗读。
    4、读着读着,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粽子,奶奶包着我看着
、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青青粽叶香,浓浓端午情,外婆还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告诉我永远要纪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们也可以把端午节的故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讲述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起自己过端午的情景,亲情、传统佳节的传承在回忆中渐渐清晰。
    四、学写生字
    1、出示:午豆节,相同的笔画:长横。
    2、观察长横的位置。
    节字长横盖下方,午字长横摆稳当,豆字长横托上方。
    3、书写生字,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读好书、写好字是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本课三个生字“午”“豆”“节”有一个共同的笔画“长横”,寻汉字书写的规律,学会一类字的写法,从而习得写好字的要领,贯彻落实课标的写字要求。
端午粽子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教学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