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退烧针”引发的悲剧,家长一定避免给孩子使用这种药......
孩子发烧,让很多家长措手不及,很多人都会立即带孩子去打针。但以下的这个案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退烧针一定要慎用,使用时必须在专业医生的监护下,否则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1、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正在清除有害物质的信号,是人体正在自我改善的表现。   
2、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体内的病毒、细菌或者滞留在体内的毒素发起战争的信号。因为只有在一种高温的环境之下,入侵的病毒和细菌无法正常复制,丧失大量繁殖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不会生大病。发烧,在某一个层面来说是好事。发烧的时候是人体消灭这些入侵的病毒和细菌的最好时机。
3、发烧可以清除滞留在骨骼中的毒素,可以促使人体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把那些毒排出去。给小孩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没有读懂身体的信号,尤其是做父母的,一看到儿女发烧,就紧张得不得了,马上送到医院去打针、吃药、输液来退烧。父母亲以为儿女的烧一退下来,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人为地中断了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的过程。当然,危及生命时,要采取急救措施。 
我们的身体正在排毒,你不让她排毒了,那么残留在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就会随时伺机作乱,所以就让小孩子反复发烧。而父母亲又会一再、再而三地把儿女送到医院去打针、吃药,来退烧。这样子翻来覆去地折腾,结果儿女的体质就在这样的反复折腾之中越来越差,让小孩子从小就变成一个药罐子,变成一个输液吊瓶大王;让小孩子越来越反应迟钝,越来越不活泼。
你懂得药师法门就知道,发烧并不是坏事,这说明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工作。但是我们不知道,认为发烧就肯定是不好,马上要把烧一退掉就好了。其实你搞错了,打个比方,好像一堵墙,这个墙里面是坏的,正在流水,你不去修补这个墙,你在墙的外面用一层纸把它包起来,看起来好像暂时这个墙好了,其实里面还是坏的,这个方法是自欺欺人的方法。就算你
退烧了,问题也并没有解决,你体内的那些病毒、细菌仍然还在。所以学习药师法门首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观念。
那么,孩子发烧的时候,我们要怎样来正确处理呢? 请戳下面4分钟视频。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生病是最让家长心焦的事,尤其是当孩子出现发热时,热度来势汹汹,除了喂退烧药贴退热贴,家长束手无策。这是由于对发热的本质缺乏充分了解,所以心中没底。今天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发热,孩子为什么会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可通过测定腋下、口腔、直肠、耳朵、额头等来检测。发热是人体进化当中的一种保护机制。发热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力,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利于机体把致病菌杀死,可以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立即把孩子的体温降至正常。但是发热时孩子会感觉身体不舒服,体温过高,超过38.5摄氏度以上会对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出现高热惊厥,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引起食欲不振等。所以发热是双刃剑,我们要尽量发挥其对机体的有利用,同时避免对机体的不利影响,这也是我们一般主张体温超过38.5度以上才应用退热药的原因。
发热处理 
如果孩子发烧时仍然精神反应好,吃喝如常,说明病情尚不严重,家长可以在家观察孩子,给孩子多补充液体,增加排尿和皮肤蒸发水分的机会,由此通过散热降低孩子的体温。如果体温高于38.5摄氏度,可以给孩子服用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或者百服宁)或布洛芬(美林),因同一品名的退热药亦有不同剂型,所以应用前家长应反复核对剂量,最好咨询专科医生,以免发生药物过量的风险。
药品使用
首先建议单一品种用药,不推荐联合使用退热药,不推荐常规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除非使用一种药物效果不好时。临床研究证明联用或者交替使用退热药并不能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服用退热药的同时,一定注意给孩子多补充液体,没有充足的水分摄入,退热药就不能发挥退热作用。各种退热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其使用目的是带给孩子短暂的舒适,如果疾病本身没有恢复,退烧以后又出现发热是很常见的。如果发热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病因。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并不是退热首选,只是辅助手段,方式如减少衣物、开空调等。退热贴不作为常规
推荐,因为退热贴里添加了冰片、薄荷、桉叶油等成分,会让局部皮肤在短时间内感觉到凉意,但并不是真正的降温,而且添加的成分还可能导致孩子皮肤过敏。
医院就诊
发热在以下情况下,请尽快医院就诊:
1.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
2.孩子除了发热还伴有昏睡、反应迟钝等神志改变,不吃东西,伴有皮疹或者呼吸困难。
3.孩子发热并伴有脱水的症状,如口干、前囟凹陷或者尿量明显减少。
4.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
5.发热伴有惊厥。
6.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持续体温高于40摄氏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