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爱情散文 [敬奠瀛与林美丽的爱情故事散文]

    林美丽(NoraNoDillenbeck)是一名美国女传教士,上世纪10年来泰安传教,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人士,在一个中国儒家人士的追求下,为了传播基督教,互相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创造了不伦不类的乌托邦式的耶稣家庭。实际上耶稣家庭建立的最初动力并不是信仰,而是敬奠瀛追求传教士美女林美丽的结果,可以说是爱情的产物。
    敬奠瀛(1890—1957),出生于泰安府泰安县的敬家杭村,敬奠瀛弟兄五人,排行老五。其父敬传箕是前清童生,私塾老师,家有良田120余亩,瓦房数十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敬奠瀛13岁那年母亲去世,15岁时父亲又相继去世,家境开始中落,给少年敬奠瀛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出人头地的观念影响他的一生。敬奠瀛苦读十余年儒家经书,一心想走科举之路,期望功成名就后重振家业。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使敬奠瀛受到沉重打击,从此由儒家转而追求寻道求仙,先后到泰山、徂徕山修仙学道。
    1912年,敬奠瀛到基督教美以美会在泰安城内所办的萃英中学(今泰安市第一中学)读书。1914年夏,他成了美籍女传教士林美丽(NoraNoDillenbeck)的汉语教师,敬奠瀛对林美丽一见钟情,为追求林美丽受洗加入基督教。
    1918年敬奠瀛从萃英中学毕业后,受林美丽的提携成了美以美会的一名传道员。1918年他被派到济南传道。1919年夏,敬奠瀛回家休了妻子陈氏,与林美丽订婚。1918年至1923年五年间,济南传道的敬奠瀛与林美丽鸿雁传书,感情愈来愈深,帮助林美丽在家乡发展信徒
    1924年,敬奠瀛要求回到泰安翠英中学任教,实现自己与林美丽结婚去美国的目的,但是他的世俗观念和林美丽的宗教理想产生了碰撞。第二年,他以效法耶稣吃苦舍己精神的名义,将自己家产全部变卖,想用这笔钱与林美丽结婚后同去美国,而林美丽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理想是在中国传教,为此拒绝了敬奠瀛的要求,被爱火攻心的敬奠瀛对林美丽产生不满,和林美丽断绝了来往,为了惩罚林美丽不回美国的决定,敬奠瀛做出了失恋后的2个决定,一是接回前妻,为其改名为陈新圆。二是脱离美以美会加入神召会,1916年来到泰安的美国神召会(TheAssemblyofGod)传教士安临来夫妇(L。lesli。M。Anglin和W。J。Jaston)的灵恩派(五旬节派)是与美以美会对立的宗教团体。
    结果是萃英中学校长韩丕瑞(P。Hanson)宣布将敬奠瀛逐出美以美会,林美丽彻底断绝与敬奠瀛的关系。
    1925年,敬奠瀛在神召会工作一年。安临来夫妇创办的阿尼弗之家孤贫院(HomeofOn
esiphoyus,后来改名为泰山孤贫院)给敬奠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到了把中国儒家大同社会与基督的结合点。
    1926年初,林美丽主动与敬奠瀛缓和关系,在爱情的呼唤下,敬奠瀛脱离神召会。在林美丽和济南齐鲁共和医院英国教徒单覃恩的资助,敬奠瀛到马庄创办了“蚕桑学道房”。敬奠瀛从阿尼弗之家孤贫院买了三台旧织布机,收容孤儿寡妇栽桑养蚕,组织起十五、六名男女信徒,开始了男耕女织的集体生活,并广泛开展教会组织活动。1927年,敬奠瀛正式将“蚕桑学道房”改称“耶稣家庭”。
    1932年,耶稣家庭迁至马庄北坡新址。这里的10余亩土地是敬奠瀛的祖产,远离原有的村镇,1930年—1932年间先后盖起了七间草房和七间砖房,逐渐形成一个基督徒的新村落,当地人称为北新庄。到1937年抗战爆发,马庄耶稣家庭的成员仍不到30人,参加者都是一些宗教追求特别强烈的信徒。
    1936年,在爱情的力量的作用下林美丽和另一名美国女传教士宣布脱离美以美会,加入马庄耶稣家庭,表示了对这种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认可和支持,林美丽为了爱情和宗教的结合把自己的所有都贡献给了耶稣家庭,先后出资3635元,美金80元,京钱1000吊,为家庭置地盖房,买牲口、马车等生产、生活物资。在耶稣家庭存在的26年中,先后有美、英、日等7
个国家的传教士在耶稣家庭长期居住,经常来往的传教士有17人。敬奠瀛由道教徒转变为基督教徒,是他对林美丽的追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信徒入家献出的衣物、连同奉献的布匹,一律交到针线房,由针线房加工制作成新衣,然后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夏秋两身短装,一身长装,冬春两长一短,新旧衣服都在内,圣诞节换新衣,结婚时穿新衣。人人有衣穿有被盖。大人多穿补丁衣服,在家庭成员的意识中,穿补丁衣服是件颇高尚的事,相对而言,小孩子穿的衣服要新一些。
美丽的故事    耶稣家庭的这种生活模式只在一个很短的时期稍有例外。1936年,林美丽和另一名美国女传教士脱离美以美会,加入耶稣家庭,马庄耶稣家庭为她们建造了一座美式小楼,开小灶做西餐。抗战爆发后,一些新来者经济条件较好,也自己做饭。因此,同一个院子里有2个大厨房、7个小灶。不论是大厨房还是小灶,一年四季都是每日两餐,食物以胡萝卜、菜窝头为主。小灶还用于孕妇、婴幼儿、老人、病人的饮食。1938年夏天,敬奠瀛说服林美丽等人,取消所有小灶,合并厨房,一同吃大锅饭,一起过着浓厚乌托邦彩的集体生活。在耶稣家庭里,除了常驻的本家庭信徒,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多为外地来的小家庭信徒,同时也有避难的军人。由于吃饭的人数很难确定,往往出现糊糊大量剩余的情况,为此他们采取了配给制。
    在耶稣家庭中不仅取消了私有财产,而且取消了世俗的家庭和婚姻关系,原有的小家庭均被全部拆散,按性别和年龄分别住在集体宿舍里。在耶稣家庭里,最大的问题是夫妇同居无处。由于房屋有限,家庭中共有二百多对夫妇,可是供同居的房子不过二十几间,夫妇没有同居的自主权,均由家长安排。同居者要事先经过登记批准。同居的房间、时间、次数没有一定的规定,完全由家庭负责登记的人任意决定。同时他们还规定,40岁以上的夫妻自动放弃同房的权利。
    家庭中男女信徒的婚配,必须听从主的安排。实际是听从敬奠瀛和左顺真的包办。青年男女入家前,得先同意把自己的婚姻权利无条件地交给主安排,否则就不准入家。在耶稣家庭里,男女结婚,先是在祷告中乞求,然后家长以“异梦”中受了主的感应,指定某男与某女结婚。从1942年至1951年,马庄老家共有216对结婚,其中211对是以“异梦”婚配的。后期,左顺真安排信徒婚配的速度有所加快,仅1949年就有180多对结婚。这种拉郎配的包办婚配方式,使不少青年男女对婚姻存在不满情绪。
    无论敬奠瀛他们如何努力,马庄耶稣家庭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林美丽死后马庄耶稣家庭逐渐走向世俗化,信徒对宗教的虔诚程度有所下降;二是敬奠瀛、特别是左顺真的独断专行,引起信徒的强烈不满,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三是新中国的诞生使部分信徒要求脱离被禁
锢的、得不到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