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资料
一、.以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常常水肿的原因是什么?
长期的营养不良,蛋白缺乏,造成低白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液中进入组织间隙,就形成了水肿!
二、三年自然灾害是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三年自然灾害的过程: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
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7-9月,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遂“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1-9月,以北方为主的特大旱灾。上半年,北方大旱。鲁、豫、冀、晋、内蒙、甘、陕7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畅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鲁、豫、冀三省受灾均在530万公顷左右,合计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左右。山东省与河南省伏牛山—沙河以北地区大部分河道断流,济南至范县的黄河也有40多天断流或接近断流,800万人缺乏饮用水。夏秋季节,南方皖、苏、鄂、湘、粤、滇、川7省区因旱受灾面积都在66.6万公顷以上(按:广东、海南旱情持续了7个月,西南各省冬春连旱),川、鄂2省成灾198.1万公顷。
  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是年3-6月,海河水系的赵王河、潴龙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
西辽河通辽站3-6月平均流量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安徽省正阳关、蚌埠和江苏洪泽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阳专区8个县325条大小河流,断流312条。
  1962年,“1-9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去冬以来,南方湘西北、粤北、川北、苏北、皖中地区雨雪稀少,2月约有100万公顷呈旱象;3月,旱区扩至豫、鄂、黔、陕等省,共计360万公顷……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呼伦贝尔和乌兰察布地区、晋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区,旱期长达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断、人畜吃水困难……年内,旱灾波及北方为主的24个省区(市)2174.6万公顷农田,成灾面积878.4万公顷。”
三、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1、患病人增加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因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是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大都与饥荒有关,而且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2、人口减少阴历是农历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众的健康和生命。
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3、三年自然灾害对人们健康的后续影响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因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是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大都与饥荒有关,而且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中期,由于中国大部分家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我们的父辈有很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而这种因饥饿导致的高血糖症患病风险现在已经遗传给了下一代人。
钱德明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和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公共健康专业研究人员以中国3,000多名本土
居民及其子女为本次研究对象,最终发现了这一结果。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些人恰逢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有一些研究对象是在饥荒刚过去不久之后出生。接受研究的这些后代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双生子女家庭,而有的研究对象的父母因饥荒而死。
有关爱惜粮食的古诗句:
校园春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 丝一缕,恒念万物维艰  是朱柏庐的名言,出自《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
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儿童画秋天的图画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ps老照片修复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回忆文章
三年灾害时期的北京普通家庭餐桌记忆,一日三餐一言难尽
    我上小学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开始,粮食定量,按月领粮票,有粗粮票和细粮票的区别,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或其他粗粮,细粮票可以买白面、大米,也可以买任何粗粮。白面一毛八分五一斤,玉米面一毛一分一一斤。为什么粮价精确到毫厘?很久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是国家计算加工每斤成品粮的最精确的成本。
一朝回到解放前    每天早晨上学前,一个窝头,几根咸菜,一碗白开水;中午回到家,窝头两个,全家吃一盘熬白菜;晚饭时间,全家围坐,餐桌中间咸菜一大盘。当年所有的副食品都要票证,
票证的种类和数量让人眼花缭乱,油盐酱醋、芝麻酱、牛羊肉、咸带鱼……菜店里常年货柜空空。我们的下饭菜,基本就是秋天买的大青萝卜(偶尔还有芥菜但价钱较贵)。大青萝卜2分钱一斤,洗净,切成大薄片,在瓦缸里一层层码好,每层都撒上粗盐,盖好,过一个月就可以吃了。苦咸的萝卜,能帮助我们把粗剌剌的窝头送进肚子里。
每个月的15号,是父亲发工资的日子,也是全家的节日。买5毛钱最肥的猪肉,炸一大碗酱摆上餐桌,最上面油汪汪的一层,闪着可爱的光亮,手擀面,每月一次,可以大吃。
    忘不了,连吃几大碗之后,惯常贫瘠的胃受不了突然而来的肥油待遇,没出息至受不了……父母不生气,只是叮嘱慢点吃。
    冬季里的这一天,买斤羊肉,剁馅,一棵大白菜连老菜帮子和菜根疙瘩一起,都细细剁碎,挤干水分,跟羊肉和在一起,包饺子,同样把全家吃得人仰马翻!
    这样的打牙祭,无论春夏秋冬,每月只有一天,其他日子,一天三顿,窝头、咸菜、玉米面粥。
    春节的餐桌会丰富一些——政府补助有香油、花生油、花生、瓜子、水果、带鱼,还有
肉,虽然数量很小,但项目很多,人们的兴奋不自禁都挂在了脸上。感觉过年的那个月,每天都有人家在炖肉,香味飘出老远,伴随孩子们的笑声。年三十晚上,一大家围坐,桌子中间,通红透亮的一大盆炖肉在向每个人问好;每个人的嘴里恨不得都伸出一双手来。
    十年,又十年,经济一年比一年好,从量变到质变,终于累积成巨变——餐桌上,不知不觉间,先是晚上也有炒菜吃了;再是白面馒头和面条能经常出现了;不再只有每月一次打牙祭了;所有副食票证都取消了;一年四季,即便是冬天,菜市场里,姹紫嫣红的蔬菜水果、生鲜鱼肉,总是满满当当应有尽有了……
    天南海北各种风味的餐馆饭店“围”住了我们,空气里都是各地各类美食的香气。笑语欢歌,杯盘交错,生活就这样以我们不曾想到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
    以前一大家子人一斤食用油月底还要有剩余,存起来过年备用。忽然有一天,5斤装的食用油,一家三口,不到俩月吃完了。直到政府着急,给每家每户配发小油壶小盐勺,提醒每人每天不超6克盐、25克油,大家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赶紧改,要懂得吃出健康吃出营养,不能胡吃海喝。
    愿普通百姓的餐桌,始终欣欣向荣,既繁花似锦,也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