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话母亲,那些唐朝大诗人的母亲们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就来谈谈母爱这个话题,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要大于父亲,尤其对孩子的三观和人格的形成。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好的母亲就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自己的孩子成长。
塞缪尔.思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说,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品行很差,酗酒、偷鸡摸狗
等,但是只要母亲通情达理,勤俭节约,孩子日后的生活照样能够飞黄腾达。反之,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品行不端,不管父亲的言谈举止多么有教养,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也难有成就。可见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下面我们就来讲几例唐朝的诗人与他们的母亲们的故事,顺便祝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节诗歌一、孟郊 千百年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诗歌里,首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这首诗影响巨大,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歌咏母爱、感恩母亲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孩子临行前母亲为孩子缝制衣物的场景,一针针,一线线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挂念与期盼。
孟郊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但是他的出身却很清贫,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郊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孟郊的母亲裴氏还是教导他要好好读书,长大有所作为。孟郊也十分努力,想着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但是孟郊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根据资料我们可知,孟郊直到46岁才中得进士,50岁才通过吏部的铨选,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每次孟郊去长安考试,母亲都会一针一线地把孟郊的衣服鞋子缝了一件又一件,一双又一双,因为她知道,儿子要靠双脚走到长安的,每次考试一来一回就得一年的时间。老母亲别的忙帮不上,惟愿孩子这一路少受些苦。孟郊科举考了几十年,这样的情景也重复了几十年。
孟郊当官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七十多的老母亲接来,想让他的母亲过上几天舒心日子。但是孟郊当官的能力太差了,收入也不尽如人意,看着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跟着自己吃苦,孟郊内心非常难受。一天夜里,孟郊坐在灯前,回想起当年赶考岁月,母亲给他缝衣服的情景,提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游子吟,表达了亲恩难报的愁思。
二、元稹 元稹家原是北魏宗室拓跋部的后人,元稹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很快就陷入困顿,元稹自己后来也曾描述过那段时光:衣不蔽体、食不充肠。家中根本没有钱提供给他上学。
母亲郑氏出身书香门第,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亲自教元稹读书。再后来,母亲带着哥哥抛
头露面,要饭来养活他,供他读书。元稹很难过,提出要妈妈留在家中,由他和哥哥出去要饭。母亲却流着泪拒绝了,她说孩子咱们家能不能重新振兴,全寄托在你身上了,你做好你的事情就可以了,别的不用管。元稹在后来给晚辈的劝学信中曾提及此事。元稹在哥哥和妈妈的勉励下,刻苦读书,终于不负众望,后来官至监察御史,工部员外郎,直至宰相。
公元806年,元稹在被贬途中听闻母亲去世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赶紧日夜兼程回家奔丧:逮稹谪居东洛,泣血西归,无天可告,无地可依,喘息将尽,心魂以飞。好友白居易亲自为元稹的母亲撰写墓志铭,高度赞扬了郑氏在艰难中支撑门户,教育子女成才的高尚品德。
三、李绅 李绅六岁的时候父亲也死了,他们母子孤苦无依,便离开家族迁居到了无锡。李绅的母亲卢氏知书达理,家里穷上不起学,卢氏便亲自教授李绅经义,他们曾经一度寄住在寺庙中度日。李绅十五岁时候,母亲病逝,之后李绅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流浪生活,好在那时候的他已经是满腹诗书了,所差的就是个科举的机会。二十七岁那年李绅科举中,从此人生如同开挂一般,节节高升,一度拜相,封国公,没有妈妈的坚持教育,不会有李绅的后来。
四、白居易 白居易的母亲跟他的父亲年纪差了26岁,典型的老夫少妻。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他的童年基本是跟母亲在一起度过的,父亲常年在外做官,很少回家。母亲陈氏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白居易的教育上,白居易很早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深得陈氏的喜爱。陈氏三岁就开始教白居易认字,五岁教他学写诗,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与他母亲的倾心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陈氏在白居易的感情上十分强势,坚决不同意白居易跟初恋湘灵在一起,每每以死相逼,
最终白居易只能屈服另娶他人,湘灵孤独终身。陈氏如此做纯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一个商人的女儿,对白居易的仕途毫无帮助,这是多年呕心沥血培养儿子的她所不能容忍的,除此一件,白居易跟母亲的感情非常好。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白居易悲痛难抑,写下了《慈乌夜啼》,表达了对未能对母亲尽孝的悔恨和哀伤。
慈乌夜啼--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五、王维 王维是唐朝少有的全才,诗、书、画、乐甚至园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为何如此牛?一般认为只有全才的妈妈才培养得出全才的儿子,王维的妈妈出身博陵崔氏,是当世一等一的豪门望族。崔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绘画,在崔氏的熏陶下,王维很小就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成就。崔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受其影响,王维也一生信佛,性格温和无争。
在王维九岁那年,父亲病故,之后母亲就变卖家产,带着几个孩子回到了老家蒲州生活,尽管生活很清苦,但是母亲对他们兄弟的教育一直不放松。最终王维兄弟皆有所成,王维不用说了,弟弟王缙能文能武,曾经两度为相。
六、杜甫 杜甫的诗中从未提及过自己的母亲,因在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而后父亲娶了继室,继母对杜甫并不好,他的姑姑嫁与河东裴氏,心疼自己的侄儿,于是把杜甫接到自己的家中抚养,视同己出。
杜甫31岁那年,姑姑病逝,杜甫悲痛异常。亲自为姑姑披麻戴孝,并撰写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按照古代律法,姑姑去世,娘家侄子是不需要守孝的,但是杜甫却坚持为姑姑守孝,周围人都非常感动,杜甫却说他是在报答姑姑的恩情,并讲出了一段故事: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
意思是说:杜甫当年在姑姑家住的时候,杜甫和表弟(姑姑的儿子)都生病了,姑姑请女巫来治病,女巫说房子东南角非常吉利,有利于孩子治病,这个地方本来是表弟的住处,但是姑姑为了保住杜甫,让表弟跟杜甫换了位置,结果杜甫的病好了,姑姑的儿子,也就是他的表弟最后却病死了。这种恩情,杜甫一生难忘,在杜甫心中,姑姑不是母亲,但胜似母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