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自考中国现代文学——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概况;了解《新青年》、《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团体的创作特并能够进行分析评价;掌握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对胡适、周作人、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冰心、朱自清、庐隐、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冯文炳、冯至、李金发等新文学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应基本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评价他们在新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节 概述
  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尝试阶段,19171920年;(二)初步繁荣阶段,19211927年。
  了解《新青年》、《新潮》作家的贡献。《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文学作品的刊物。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是最早的白话诗作者。刘半农被誉为平民诗人。陈衡哲是最早的女小说家之一。《新青年》上的随感录专栏上,新文学倡导者们最先展露了战斗的风
姿。《新潮》作家也以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问题而著称。文学革命初期创作的不足与意义:文学革命初期的白话诗与小说基本上属于过渡型的层次,白话诗偏于说理写实,散文化倾向严重,小说还不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其贡献在于对封建文学传统的冲击以及在艺术方面的开拓与探索,这些都具有开风之先的历史意义。
  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写实的立场上得到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其中以两大文学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即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表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及人生的深切关注,其缺撼之处在于审美价值较为薄弱。乡土文学热潮则是文学研究会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带着故乡和童年的回忆来表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各种陈规陋俗。乡土文学形成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此外,文学研究会作家在诗歌、散文、戏剧领域也卓有建树。最早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就是由文学研究会诗人主持的。瞿秋白的报告文学作品则开了现代报告文学的先河。瞿秋白在现代杂文史上也是卓有建树的作家。戏剧方面,文研会作家参与发起了民众戏剧社,创作了一些具有写实风格的社会问题剧。从总体上看,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文学研究会以其开阔兼容的创作风貌在20年代的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造社作家则另辟了浪漫抒情、自我表现的路径。张资平早期小说有着相当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和爱国主义意识,但是后期则堕落为三角恋爱小说的制作者。女作家冯沅君的小说也别具情致。以田汉、白薇为代表的浪漫派剧作表现出与问题剧迥然不同的风格。创造社作家的诗歌、小说、剧作、散文的共同特是都以自我表现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彩和浓烈的感情投影。个性主义的张扬是这些作家最突出的精神印记。
  与创作社的浪漫抒情倾向相近的团体还有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和湖畔诗社。以写抒情诗而享誉文坛的冯至,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昨日之歌》、《帷幔》、《蚕马》等。湖畔四诗人则以爱情诗创作而名声大作。
  苏雪林与冰心并称闺秀派作家,代表作是散文集《绿天》,此外还有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等。语丝社对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其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含蓄蕴藉、稳健持重,被称为语丝文体。语丝后分化为以周作人和鲁迅分别为代表的两种创作风格。新月诗派则形成于1926年,他们提倡新格律,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除闻一多、徐志摩外,朱湘的新格律诗创作也卓有建树,有诗集《草莽集》
、长诗《王娇》等。小说方面,凌叔华的《花之寺》等也别具韵味。戏剧方面,丁西林的世态讽刺剧在初期的剧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一只马蜂》、《压迫》。新月社同仁还提倡过国剧运动,但收效甚微。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他们的诗重视暗示、追求诗意的朦胧之美,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个性。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为:开创性质,启蒙彩,理性精神,感伤格调,开放意识。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1920年,胡适出版了《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在艺术形式上,它也为新诗开了先河: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平实、冲淡的意境;托物寄兴;形式用韵上不拘平仄,音节 自然,用韵自由。
  周作人在文学革命中也是风云人物,《新青年》、《语丝》这几个社团(刊物)中,他都
是中坚人物。他对新文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在小品散文创作上的成就,确立了周作人散文大家的地位。。他的作品主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永日集》等。他的前期散文可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其风格也分为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二体。他的小品美文有如下特: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恬淡从容。真率亲切;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第三节 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
  叶绍钧(圣陶)20年代作品有《隔膜》、《火灾》、《城中》等五个短篇小说集。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暴露旧中国教育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与此同时,叶绍钧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曾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在倪焕之的身上,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段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多收了三五斗》反映了30年代初丰收成灾的畸形社会现实。
  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和风格。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同情与讽刺兼备;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叶绍钧在童话创作上也卓有建树,创作有《小白船》、《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集。
  许地山,文研会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异域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1928年发表的《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显示出变为现实主义的明显迹像。真正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大道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春桃》和1940年发表的《铁鱼的鳃》。许地山一步步走出了曾经弥漫于他作品中的宗教氛围。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丽》的基本平民主义的礼赞,是《空山灵雨》最为积极的因素。夫妇情感的抒发,是《空山灵丽》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丽》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