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名称 | 成立时间地点 | 文学主张 | 刊物 | 创作风格 |
创造社 | 1921年1月日本东京 |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的要求”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 初期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出版《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 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
文学研究会 | 1921年1月北京 | “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 《小说月报》 | 强调写实主义,着眼于严肃额的社会现实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娱乐作用。创作“人生派”和“为人生”的文学 |
语丝社 | 1924年11月 | 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 《语丝》周刊 | 独具风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
新月社 | 1923年北京 | 倡导新格律诗;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 |
1.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
2.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3.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4.新月诗派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5.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湖畔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二、名词解释
1.五四问题小说
1、指在五四时期(1919-1921)民主、科学等新思潮洗礼下,一批具备了初步现代意识,但
还涉世未深的文学青年,满腔热忱地探究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乡土写实小说派
2、乡土写实小说派是指二十年代涌现的一批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彩的作家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等。
4.零余者4、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作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5、倪焕之5、叶绍钧的同名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小说通过他改造学校的理想及其幻灭、追求新家庭的理想及其幻灭以及在大革命中的憧憬追求与幻灭,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生,同时展示了从五四前夕至大革命失败近十年时代发展的壮阔浪潮。
三、简答题
1、《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的三个历史剧的合集。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主要是历史翻案剧,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2、《凤凰涅槃》
郭沫若创作于五四时期的长篇抒情诗,收入诗集《女神》。该诗借神话题材,以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象征中国的再生。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五四时代精神。形式上为清新活泼的自由体,全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
1.小诗
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2.“三美”理论
“三美”理论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彩,建筑的美主要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3、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指形成于1920年代中期、活跃至19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张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古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2、美文 徐志摩爱情诗
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寄小读者》
冰心于五四之后创作的一部书信体散文集,写于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作者留学美国前夕和留美期间。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三爱”主题:歌唱童真、宣扬母爱、赞美自然。典型地体现出冰心散文的风格,文字典雅、思想纯洁,代表了冰心散文的成就。
1.文明戏
指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适应于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戏剧,以语言、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也就是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时期的形态。文明新戏即后来的话剧(Drama),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
2、春柳社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1907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是一批留日学生,如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他们在东京演出的《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在东京戏剧界反响强烈。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就以春柳社为开端。他们在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等方面都注重写实,开始建立起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特征的新的演出方式。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要反映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态。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 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
1、“革命小说”派
“革命小说”派是指崛起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蒋光慈为代表的一个急进的现代小说流派。主要成员都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钱杏邨。
2、新感觉派小说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的集中反映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的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点是:(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半殖民地大都市畸形、病态的生活和人物。(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和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写人物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如《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梅雨之夕》等。
3、东北作家
东北作家亦称“东北流亡者作家。指“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批青年作家。他们怀着对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骆宾基等。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4、京派
京派是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中期活跃与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人员组成:语丝社分化后留在北方的作家:周作人、俞平伯、冯文炳(废名);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作家:凌叔华、沈从文、梁实秋、梁宗岱、林徽因;清华、北大的师生:杨振声、朱光潜、萧乾、何其芳。
5、海派文学
海派指20-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的集中反映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的文学流派。张资平、叶灵凤等属第一代海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是第二代海派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
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