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 文学研究会 12 人。会刊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为人生。在这个社团的倡导下,产生了“人生派”文学。
2.创造社 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以 1925 年为界分为两列,前期有郭沫若、 创造社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主张“表现内心要求”,“为艺术而艺术”等,是浪漫主义文 学的倡导者,会刊有《创造》系列刊物、《洪水》等;后期有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倡导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新月社 新月派 新月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新月社/新月派 新月社 1923 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 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 年 4 月闻一多
、徐志摩在北 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 随意等不足, 对中国现代新诗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1928 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标志进入后期新 月派。
4.学衡派 得名于 1922 年 1 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 学衡派 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 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 马列主义。但是《学衡》杂志也在文化研究、美学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 年, 《学 衡》停刊。
5.鸳蝴派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始于 20 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1912—1917)。得名于 19 鸳蝴派 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其成员大多是明 末南社成员的后继者,写作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刊物《礼拜六》。代表作家有包 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主张小说是“游戏”、“ 消遣 ”的工具。
6.独语体 独语体散文采用“自言自语”的形式,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 独
语体 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从而使独语的内容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并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 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
7.闲话风 闲话风“闲话风”散文指作者和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亲切和谐的环境中谈天说地。“闲 闲话风 话风”散文的价值在于否定了“五四”时期盛行的“布道式讲演”类的启蒙散文。在超越的程度 上,“闲话风”散文追求的是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讲述。它通过与读者在内 心层面上的交流使读者在聆听中自然产生联想、共鸣甚至诘难,从而完成精神交流的过程。
8.乡土文学 乡土写实派 20 世纪 20 年代, 乡土文学/乡土写实派 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 乡土文学 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 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 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 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 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彩,从总体上呈 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 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代表 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9.主情 主情 主义 由郭沫若提出,主情主义小说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 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但主人公的性格如何不是小说的重点, 重点是他的情绪和 感情。代表成员集中于早期创造社。
10.通俗文学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 通俗文学 荣的, 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 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 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是也顾及 “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给予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 读者,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文学。
11.湖畔诗派 1922 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 湖畔诗派 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 年又有合集《春的歌》出版。他们是“五 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没有“五四”落潮时
期的苦 闷和彷徨。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代表作是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 《蕙的风》、《伊的眼》等。
12.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形成于 20 年代中期。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到中国 象征诗派 诗坛,穆木天、王独清在《创造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诗论,提倡诗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这批 象征主义理论倡导者, 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象征诗派。 这一诗派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 河。对后来 30 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13.纯诗 1926 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提出“纯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纯诗 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 给散文来担任”, 提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是潜在意识的世界”、 “诗是内生命的反射”、 “是 内生活真实的象征”等观点。其次,诗应有与散文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的“暗 示”与“朦胧”的性质。“纯诗”的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 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4.《新青年》“随感录 作家 1918 年 4 月《新青年》第 4 卷第 4 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 《新青年》 随感录 随感录”作家 专门刊发杂文。它拥有一批撰稿人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 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这个作家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 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后来分化为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和以周作人为首的自由主义作家 。
15.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是由周作人提倡的,他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散文不 言志派 但应是“记叙的,是艺术性的”,而且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 的小品文。在审美取向上,着重于描写“凡人的悲哀”。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 该派散文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闲话体” 散文风格。言志派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徐志摩爱情诗
16.《语丝》派 以 1924 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的文化体。与《新青年》 《语丝》 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淦女士 、林语堂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 语丝派比较执著于思想革命,以“提倡思想自由、独立判断”为宗旨,“催促新的产生,排斥 有害旧物”,文风针砭时弊、不拘一格上,被人们称为“语丝文体”。
17.《现代评论》派 现代评论派在 20 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现代评论》 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
代表作家徐志 摩、陈西滢、吴稚晖等。徐志摩的文体自由华丽,多属冥想小品,如《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名篇。陈西滢主要有《西 滢闲话》留世。
18.民众剧社 1921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 民众剧社 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提倡 “写实的社会剧”,并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 声势。
19.上海戏剧协社 1921 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也在积极推行爱美剧。不久, 上海戏剧协社 欧阳予倩等人加入,1923 年,洪深经欧阳予倩的介绍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 初期演出中上演的绝大部分是西洋剧,1924 年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一次。
二、简答
1.
1、简述冰心“爱的哲学 简述冰心 爱的哲学”的含义
答:“爱的哲学”是生活在基督教环境下的冰心,受到泰戈尔哲学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理念。 主张在爱的感召下,使原是冷漠的人变的“慈悲”起来。 “爱的哲学”是冰心诊治社会问题时 开具的处方。这个处方的理想化十分明显。
2.简述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答:第一,在道德情感上否定故乡的非人世界与乡土苦难。乡土写实派作家对故乡的表述不 是简单地“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而是以人本思想、人道精神以及平民意 识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故乡固有的价值体系。在情感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一种道德式的悲 悯和忧愤情怀,表述着对乡土社会本质的否定。在展现故乡的非人生活、故乡的苦难和乡间 习俗的冷酷时,乡土写实派的忧伤和悲叹溢于言表。第二,在文化理性上否定传统文化的遗 留与乡土之恶。这是乡土写实派较高层面的价值选择。在这一层面上,故乡小说展开了对历 史文化传统中诸多荒原遗留与故乡大地一切原生或新生之恶的颠覆性批判。 乡土写实派的文 化批判意向,体现了一定的悲剧精神。
3、简述潘先生的形象
答:首先,潘先生是一个战乱的受害者。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拖家带口的男人,他 有责任保护全家人的安危。例如他多要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帜,分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其 次, 潘先生的灰行为也确实背叛了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 表现于他违心地写下为军阀歌功 颂德的匾。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潘先生在内心深处对于兵荒马乱和强权者的憎恶,但是行 动上却背叛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因此是一个灰知识分子形象。
4.简述郁达夫与中外文学的关系
答:1872 年出版的《花月痕》所开辟的“畸零者”形象对郁达夫的小说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比之下, 郁达夫对传统士大夫情怀的继承更为明显。 他的小说也有“娼优仕子”模式, 《春 如 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 但是郁达夫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更深。 留学日本期间, 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尤其是英国《黄面志》杂志的唯美主义流派,对郁达 夫的影响非常大。唯美主义传到日本的时候,促进了日本私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郁 达夫也正是在阅读佐藤春夫的私小说的时候,接受了英国唯美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