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课时能做什么
吕叔湘在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就语文教学问题呼吁,其中说:“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10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 (P.341 )吕氏说这话时中国刚经历十年文化浩劫,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应在情理之中。当时是十年制,现在是十二年制,语文课时总量差不多。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花费2700左右的课时,学习语文能不能过关呢?本文就来讨论2700课时能做多少事。
学语文的基础是识字。能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字,才能开始自行阅读,也才能开始其他内容的自学。建国以来效率最高的识字教学方法大概要属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的集中识字、辽宁东港实验学校姜兆臣老师的韵语识字,他们一般是用两年时间完成2500常用字的学习。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有多少课时呢?根据国家教学计划,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1963年每周15课时(包括习字)、1981年一二年级分别是每周11课时和12课时,1984年城市小学规定为每周10课时,1988年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每周11课时[1] (PP.386-389 )。我们以每周10课时的最低标准来计算:每个学期算20周,共200课时,两年计800课时。2500常用字以外的识字我们不再计算时间,因为有了识字基础,又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可以在阅
读中自行提高识字量。
其实,光学习2500常用字是用不了这么多时间的。姜兆臣的“韵语实验”安排的时间是280课时。但基本上是用两年或将近两年的时间,而两年的语文课时大致是800,所以我们就用了这个数。其实,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刚入学的孩子除识字外,能学会很多东西:将学前的口语变成书面语,学习常用词汇,学习基本语言规律,学习说话,学习书面表达等,而这些内容我们也没有另外计算时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乐府民歌、宋词、元曲等。中国的孩子不能不学点古诗词。到底学多少为好呢?清华大学附中副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认为:“若熟诵‘1、2、3’,即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2] (P.45 )诗词学得越多越好,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暂且以韩军老师的数字为标准,只背300首诗词。背诵300首诗词要多少时间呢?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军说:“背诵100首唐诗,包括巩固、默写的时间在内,大约需要300个小时左右。”[3] (P.64 )参考古人的学习实践以及心理学的研究,陈军老师的数字应该是中肯的、可信的。陈军老师没有说明他讲的唐诗属哪一种体裁,唐诗有绝句、律诗、古体诗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篇幅,短的20字,长的几百字,大概可以律诗或比律诗长一点点的诗词为代表,截长补短,各类体裁都学一些,300首诗词就要900小时。
在充分阅读、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就会显得轻松得
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规律在前面提到的阅读中已经学过,现在只要学一学写作的一般知识就行了,这些知识主要是关于一篇文章写作过程的规律,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修辞、修改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要进行一些写作实践,我们安排200个小时。只要阅读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写作,写作教学的时候充分依靠阅读,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细枝末节上,这200课时可以说已经够用了。
阅读精品文章,吸收思想精华,借鉴写作技巧,培养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除此而外,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经楚辞、韩柳欧苏、王杨卢骆、李杜元白、现实浪漫、婉约豪放等这些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的常识也要了解一些,这些内容可以穿插在文章中间学习,就不用专门安排时间了。
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在课外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语文。母语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生在课外会看电视、会阅读、会旅游、会交朋友、会参加各种活动,都会用到语文,在用中也会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更多实用的语文能力,课内课外共同作用,学生的语文程度就更高一层。
这样,经过12年2700课时的学习,中学生牢固掌握了2500个最常用的字,能熟练地背诵300首古诗词曲、100篇古文,全面深刻地掌握200篇现代文,能用常见文体表达思想感情,外加课外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的补充,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已经达到相当境界了,说过关是绝对不用惭愧的!
或许有人要问,现在的语文教材没有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吗?的确,课
文篇数是有这么多,但时间的投放和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我们作个简单分析。按照《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背诵240篇(首),包括现代文和古诗词、散文,高中阶段没有提明确的背诵篇数的要求。先看数量,我们这里提的诗词和文言文是400篇,比《课程标准》要多。再看时间的投放和教学的要求,我们这里主张一首古诗词用3课时,一篇古文用6课时,不仅要求能背诵,而且要滚瓜烂熟,长久留在记忆里,今后随时能提取出来。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一首古诗词安排半课时就算多了,能够背就了不起了;一篇300字左右的古文能有两个课时就不错了。由于时间不够,读的遍数不足,功夫未到,即使学了背了也会很快忘记。今天的青少年脑子里有几篇诗文呢?再看现代文,当前教材的篇数是超过200篇,但有几个问题。一是多数选文不够文质皆美,即使学,也是浪费时间;二是学生不够熟,一篇课文没读几遍,有的甚至学了之后连标题也不记得了;三是教法欠妥,老师分析和课堂问问答答占的时间太多。总之,当前的语文教学体系是难以让学生真正过关的。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一下湖北宜昌的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蕾关于2700课时的评论。在吕叔湘“咄咄怪事”的讲话发表20年后,余蕾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的思考》一文中说:“我们冷静地算了一笔账:按每天学习七个小时满算,2700课时=265天。古人闭门苦读,昼夜专攻一门语文,却要‘十年寒窗’,即使不考虑今天的知识总量之大,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学生学习的课程之多,仅与古人的十年相比,今天的学生要在265天学好语文,掌握和应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岂不是天方夜谭!”[5] (P.32 )笔者觉得,余老师的账不能这样算。首先,古人的
学习课程不止读文章一门,天文、地理、算术都有,古人在文章中学会的天文知识比我们今天的人也不差。其次,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和每天学习七个小时的效率是截然不同的。每天学习一两个小时,学习的年限可以持续到十二年,正式的学习之外,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课下温习、复习、反思学习过的内容,有意无意地学习新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考核学习过的内容,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加牢固、更加透彻;每天学习七个小时,如果单单只是学习今天的所谓“语文”,那么学生会觉得枯燥单调,学习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不到一年的时间肯定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还是赞成吕叔湘的观点:2700个小时应该学好语文,而且能够学好语文。如果没学好,那就是学生以外的人的责任了。那时发出质疑和责问的可能就会是教育界之外的人士了:给你们2700小时,你们还教不好语文,岂不是天方夜谭!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什么是近体诗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