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 古诗词创作大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词创作,以及古诗词创作大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想学古诗词创作,如何入门?想学古诗词创作,如何入门?“古诗词”这个概念就是指中国古代诗歌与词牌。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就是古风和格律诗。而词牌是发展稍晚一点的格律体长短句,有严格的平仄限制和格式体制。
  第一步,掌握平仄 
  诗是韵文。 千万不要被 “平仄格律是诗歌创作的镣铐” 这种懒人借口所误导,还没开始就心里抵制学习平仄格律。
平仄是汉字发音系统,我们平时说话高低起伏就暗含了平仄。而格律是一套平仄关系的规范。近体格律诗作为古诗中的后起之秀,长期占据了中国古诗坛的高地,虽然和不守格律的古体诗共同发展,但是精致工巧的作品多出于格律诗。
我们学习写诗,是要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爬,没理由放弃上千年的诗家语、和格律诗意象的积累。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古体诗不讲平仄格律,押韵宽松,相当于文言版的现代诗。 古体诗最深处的东西就是当时代的古朴、古拙。 我们在今天是无法还原那种古意的,因为时空的不可逆性,社会文化的精致化,其实我们今天已经完全无法达到当年古风的意境高度了。
古体诗虽然不讲平仄,也讲汉字音律,诗是用来吟诵的,如果不合乎音律,都无法正常朗读顺畅,这样的作品,会有人喜欢?
所以,学习近体诗,平仄格律是基础,非学不可。学习古体诗,也要注意句词通顺,不能磕磕巴巴,影响句子发音的抑扬顿挫。学好平仄只会让我们的诗句更加流畅而有节奏感。
  第二步,提高鉴赏能力 
好的鉴赏力是技巧和意境结合提升的表现。鉴赏能力来自于大量的阅读,来自于对古诗发展变迁的理解。
  “文章合时而著” ,诗也是一样的。当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到古诗的起落和演变,就能搞清楚自己的写作风格在诗歌发展史中的维度,准自己的定位。
什么是近体诗 鉴赏力提高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对古诗写作技巧的提高。也就是前面说的平仄,韵脚,对仗的知识,以及古体诗的转韵,普遍文法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提高。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和方法,才可以在读到古人诗句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精妙手法并学以致用。
  当我们有了很高的鉴赏力,一首古诗放到面前,我们就可以了解它构建意象的方法。当我们遇到生活中诗的灵感,脑海中自然会有积累的经验解构灵感,重新组合,用古诗特有的韵味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出来的作品就不能说“入门”,已经是“升阶”了。
  第三步,创作交流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
经过认真学习和阅读赏析,我们会发现诗词的境界越来越高深,用心的创作者只会越来越虚
心,不会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小成绩,那么就需要把作品亮出来,让高手来指点,在批评中进步。
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没问题的,正所谓“敝帚自珍”嘛。可“旁观者清”,特别是 有诗歌创作才华和鉴赏能力高超的人,正是我们需要的良师益友。 
不过我们在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上也要构建自己的诗歌知识框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对他人的批评和赞扬保持一种积极地、谦逊的姿态。确实有问题,可以借机提高。如果别人的指责有误,则互相帮助提升。
如果遇到半桶水的杠精,那就置之不理。
  “不卑不亢,勤学好问”才是真正进步求学的态度。 
  关于词牌 
词牌除了在押韵上比近体诗要稍微宽松一点之外,其他方面是更为严格的格律体。不学平仄格律,就不要去填了。即便学会了平仄格律,还需要了解清楚成千套词牌名的固定格式,然后出能够合适表达当时情感的词牌,再依据固定格式进行创作。
这个难度比写近体诗只高不低。
  要入门诗词,个人建议从古体诗入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精妙,体会平仄音律带来的快感,再上升到格律需求,再进一步研究近体诗。近体格律诗基本掌握,再考虑词牌。 
祝大家尽早升阶,成为高手。
怎样进行古诗词创作啊?诗词创作时讲究些什么啊?怎样进行古诗词创作啊?诗词创作时讲究些什么啊?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两联)不仅每字平仄相对,而且必须对仗,成为两副对联。首联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由于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尾联是很少有对仗的,只有少数例外。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也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 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甚至要求小类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动物、植物、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绵词等各类自对。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与楚是地名对,东与南是方位对,乾与坤是天文对,日与夜是时令对,对得已很
工整了,于是地名对天文、方位对时令也算是工对。真正做到工对是不容易的,所以允许宽对。即词性相同的字都可以对。甚至连颔联的半对半不对,都是允许的。借助音、义关系对仗叫借对。借音多见于颜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即是。有时候不是借音,而是借义,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对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是甲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是乙义,故借来对数目词“几度”。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属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流水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句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也叫走马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对仗按句子表述的内容分为正对、衬对、反对、串对。上下句意思虽然独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但相类或相关,互相补充,相互辉映,叫正对,也称并肩对。如前举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句和前举杜甫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即是。上下句意思映比,有主有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叫衬对,也称映比对。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为正,上为衬。又如马戴《灞上
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上为衬,下为正。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叫反对,也称反比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下句意思连贯承接,叫串对,也叫连对,顺接对,即前述的流水对。此外,还有在一个句子中一些字词的句中对,以及上下句中交叉对的交错对和两联中上句与上句对仗、下句与下句对仗的扇面对,一般使用较少,不再细谈。
总的说来,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么严格,作者在运用对仗时有较大的自由。但对仗也有三忌:一是忌同字,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的同一次序位置上不能用同字,同字必同声,必然失对;二是忌雷同,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主要是指音组结构,如颔联是一个双音节(词组)后面一个单音节,那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会显得灵活自如和谐自然。三是忌合掌,即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组上下句相对,这是诗家的大忌,应特别注意。
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
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如何写诗词创作详解如何写诗词创作详解写诗词创作详解如下:
一、立意当先。大凡文学作品,均要“立意”。何为“立意?”就是要把“意”树立起来,作者说“‘意’就是指诗词或其古诗词创作他文学作品古诗词创作的思想感情,把这种思想感情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或深刻鲜明,或生动新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就是立意。”
立意的几个方面:一是意乃是一篇文章之主,也就是生命和灵魂所系。只有目的明确,主旨鲜明,才能引起共鸣。立意是一个对思想或情感的加工、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创作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它贯穿于创作始终。
二是起到古诗词创作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形成挚领和统帅。三是所抒发的灵性,使自然景物赋予鲜活的思想感情,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合一。四是衡量作品的艺术质量,在于区别高雅与低俗、高尚与平庸。
二、开拓意境。作者很重视意境在诗词中的作用,特别强调要开拓诗词意境。作者指出;“意境是文艺作品可观景象与主观意识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想象空间。”特别分析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作品中熔铸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无数意象经过不断提炼、磨合而组织到一起就形成作品的意境。然后又举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为例,说明意象和意境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谋篇布局。作品的谋篇布局,犹如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有个构思的轮廓,捕捉的瞬间,
从而遣词造句,完成布局。作者在文中写道:“所谓谋篇布局就是指诗词的章法结构,亦即诗词的层次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既探究律诗写作规律,说明体有所依,格有所源,同时又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出发,举例说明了不能死守规律不能变通的道理。作者写道:“律诗谋篇布局,我们要灵活运用,仔细琢磨,用心体会,不能为固定结构方式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