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看,哪些__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什么是近体诗  (2)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问:这三联都有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
  明确:鱼、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幽、宁静、清新。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宁静。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这里就点明了作者的心志,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呢?
  联系诗人的生平: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抱负。但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王维的创作后期,他写的诗多抒发闲情逸致,幽境禅理。
  明确: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追求隐逸生活。
  师补充:向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6)师:那好,我们现在来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5.分析艺术技巧
  (1)问:颔联运用了一种修辞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
  明确:对仗。
  (2)问:大家注意到没有,颈联也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呢?
  明确:对仗。
  (3)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
  (4)问:诗的题目以及首联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空山”,“空”就是空寂,但到了这里,我们发现这山有泉水声,也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动景,这是否矛盾了呢?
  明确:不矛盾。山泉因为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静谧、清幽,这种手法叫做以动衬静,如“蝉造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教室里很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到了”。
  小结:我们一起来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点拨:大家注意,像《山居秋暝》这样,在最后点明自己情志得手法叫做卒章显志。
  四、师生齐读,结束讲课。
全文约:3274字,阅读时间:2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