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用画线段图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感知情境,收集信息。
师:孩子们,你们幸福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幸福拍手歌》,好不好?
生:好,齐唱。
师:回想一下,刚才你是怎样拍手的?
生:两只手同时出发,面对面的运动,相遇而拍。
师:对,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相遇,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流中心,车来车往,忙着运输货物,看!大货车、小货车也在城市与物流中心之间载着货物行驶,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两辆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师:你很善于观察,信息的很全。
【设计意图:“相遇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这样引入是为了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这一情景的创设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思想,而且还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2、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西城距物流中心多少千米?
师:你能口头列式么? 生1:65×4
师:还有么?
生2::东城距物流中心多少千米?
师:你能列式么?
生1:75×4 师:还有其他的么?
生: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活动二 探究方法,构建模型。
1、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生: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两辆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师:仔细观察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
师:你发现了几个关键词语,奥,两辆货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
师:谁能表演一下它们的运行过程? 一生上台表演 然后看屏幕模拟演示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条件和问题吗?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哪一小组的方法最多?
生1:表格、线段图
生2:摘录法
师:线段图常帮我们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用处非常大。你能用线段图整理本题的条件和问题么?那在练习本上独立画图吧。 一生去讲台板演,画完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看黑板,该生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画一条线段表示东西两城的距离,因为大货车到物流中心用了4小时所以西城到物流中心的线段平均分成4段,每段表示大货车每小时行的65千米,因为小货车到物流中心也用了4小时所以西城到物流中心的线段也平均分成4段,每段表示小货车每小时行的75千米,整条线段就是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奥。这是她的想法,同意么? 师生一起看大屏幕,教师结合课件讲解线段图的画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2、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能列式解答么?在练习本上动手试一试。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你的做法? 生1:65×4+75×4  =260+300  =560(千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先求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
师:还有其他的做法么?
生2:(65+75)×4    =140×4 =560(千米) 我先求得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所以再乘以4,就是总路程。 师生一起看大屏幕,梳理解题思路。
3、分析比较解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师:孩子们,回顾上面两种解题思路,想一想,怎样解决相遇问题?(结合课件梳理)
生1:思路一:大货车的路程+小货车的路程=总路程
生2: 思路二: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师:孩子们,你能用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