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茹短篇小说《我们的小姨》节选批读
作者介绍:何玉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北文学》《长城》副主编,河北省作协创研室主任。已出版长篇小说《冬季与迷醉》等四部,中短篇小说《素素》《楼下楼上》等一百多篇。多篇小说获奖和被转载。
作品导读:这是何玉茹的短篇小说,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了一位极其可爱的充满母爱和精神向往的知识女性——小姨。小姨心地善良,在火车站买宣传广告单,施舍脏兮兮的女人。小姨天真得有点傻,固执地相信天底下好人多。小姨热情好客,工资高,存款少,永远是掏钱最快的一个人。小姨没有架子,人缘极好。小姨爱好广泛,舞蹈、唱歌、京戏,都喜欢过。小姨念旧又爱热闹。小姨有爱心,有精神追求。她过一段时间就要离开都市,千里迢迢坐火车到北方一个小镇上,和她常年资助的孩子们一块住上十天半个月。她说孩子们需要她,她也需要孩子们。在需要她的孩子们的眼中,小姨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当那些需要她帮助的孩子们想要到城里时,小姨反对他们这样的想法。小说通过小姨这一形象的塑造,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和善心,要真诚以待,同时又指出随着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追求更宽阔的精神世界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向往。
选段精批:
现在的时间是19点21分,我想象,那趟慢车已经缓缓启动了。我的小姨坐在硬卧车厢里,一脸兴奋的表情,
由于兴奋那双大眼睛几乎年轻了四十岁。(作者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从眼前19点21分这个确切的节点写起,同时运用虚写的表现手法,想象小姨坐在车厢里的情景,一个特写镜头,把小姨的那双发光的大眼睛展现在读者面前,不无夸张地突出了小姨的兴奋之情。)
没错,小姨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她比我大了整整二十岁。(紧承上文,写出了小姨的真实年龄,又与“我”的年龄进行对比,用“整整”这一叠词,强调了小姨的心理年龄远远年轻于生理年龄。)火车票是我去买的,送站也是我开的车,我只是没把小姨送进站去。一路上我很不痛快,车开得快了,跟车跟得紧了,绿灯变黄灯了,小姨她总要发出一声惊叫,弄得我比她还要紧张。她却比我还不高兴,惊叫之后她总是说,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我说,没看见大家都在开快车吗?她就说,他们开他们的,你开你的,方向盘不是在你手里?我说,慢比快还要危险,你懂不懂?小姨说,我才不信,别以为我没开过车就是好哄的,个警察问问,是慢危险还是快危险?(结束倒叙,回到顺叙。第一次正面描写小姨,围绕开车速度的“快”与“慢”,侧重写“我”和小姨的对话,“我”的不痛快,小姨的“不高兴”等等,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分歧。)这倒也罢了,停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小姨总是要摇开窗户。把那些发小广告的人招惹过来,她说。小孩儿们也不容易。对年轻人她一律称作小孩儿,其实如今的年轻人哪一个都比她处事老到,跟年轻人比她自个儿倒更像个小孩儿。将近火车站时,她手里五颜六的广告宣传单已有一大摞了。她就那么一手拿了那堆废纸一手拎了包下了车,我要她把那些废纸扔回车里,她说火车上还看呢。我本想存了车送她进站,她却坚辞不让,说,求求你了,就让我自在会儿吧。(为了表现小姨对发小广告年轻人的
理解和同情,突出小姨的善良,一是运用了“总是”“招惹”等词语,二是运用了对比,“小广告”在“我”眼里是废纸,在小姨眼里却是宝贝,留着在火车上看。三是运用了简短的议论,小姨比年轻人更像小孩儿。同时这儿又巧妙交代了上一段没有把小姨送进站的原因。)
可是,刚把车调转头,我就从后视镜里看到小姨在施舍一个抱孩子的脏兮兮的女人,那摞宣传单已被她放在地上,她正从挎包里掏出她的钱包,女人巴巴地望着钱包,那个孩子在她怀里东张西望的,天知那是谁的孩子!小姨的钱包是蓝花布缝做的,我家的抽屉里也有一个,小姨送的,我却从没用过。(从后视镜里描写小姨对脏兮兮女人的帮助,突出了“蓝花布”缝做的钱包,继续表现小姨的善良。角度独到、新颖。)我非常地想去阻止她,可“让我自在会儿”的话又使我坐了没动。我看她拿给女人的是一张纸币,然后她装好钱包。拿起地上的宣传单,向进站口走去。小姨梳了两条不长不短的辫子,跟年轻时的梳法一样,两条辫子背在脑后,被一条小手绢儿扎在一起。纯布面的小手绢儿已有很多年没卖的了,那也是小姨缝做的,白底黄花,就像辫子上落了只黄的大蝴蝶。她上身穿了件短款的茄克,下身一条紧身牛仔裤,显得两条腿长长的。她的头发是全黑的,奇迹般地没一根白头发,从后面看,说她二三十岁也一点不夸张。(此时描绘小姨的
外貌,实为匠心之笔。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姨扎辫子用的白底黄花的纯布面的手绢儿的彩和形态,同时描写了小姨合乎潮流的穿着、乌黑的头发,再次突出小姨永远年轻的心理年龄,活力四射,与上文形成照应。)
进站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那是在验证车票和身份证。小姨的影子变得模糊起来,隐没进队伍之后,就再也看不见了。每次进站,小姨总是抱怨,坐个车还要验明身份,我们那会儿可从没有过。她总爱说“我们那会儿”,好像她那会儿是个再美好不过的年代,其实那年代大家都知道,虽说人是单纯了点,可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也多得很,她是把不如意统统删去,独剩了那点单纯了。(从远视的角度写小姨背影的消失,抓住小姨的口头禅“我们那会儿”,突出了小姨的乐观、单纯,还有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今年,小姨这么独自出行大约都有七八回了,开始是杨明送她,只送了两次,杨明就跟她吵翻了。后来的几回就都是我送了。杨明是小姨的女儿,外甥女比不得女儿,不好到吵翻的地步,但我心里的气也常一鼓一鼓的,鼓得多了,免不了会放出一点,那一点却依然是克制的,就像缓缓吐出的一口烟气,绵软软的,不便显现什么锋芒。(写“我”和小姨女儿杨明对小姨的态度,侧面烘托小姨的形象,用看似重复的表述,“大约七八回”,突出小姨出行之多,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这么频繁地出去?又为什么和我们合不来?)小姨去的是千里之外的一个县份,那县的名字很拗口,我总也记不住,小姨好像也懒得重复,只说“北边”。家人们都知道,小姨一回又一回的出行都是在去“北边”,“北边”有一喜欢她的孩子,那孩子需要她。这话是小姨说的,家人们却都不大相信。家人们包括杨明和她的丈夫刘克,还有我的丈夫李行,还有大姨家的表洪雁。洪雁一直没结婚,大姨、大姨父,我的父母,包括杨明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小姨父,都先后脚地去世了,老辈人只剩了小姨一个,洪雁的婚事就更少有人提了。其实小姨曾多次替洪雁张罗过。只是对小姨的看法洪雁跟我们一样,每张罗一次,洪雁就拒绝一次,直
至彻底浇灭了小姨的热情。对小姨的出行,我们和洪雁都一致地认为有点出格,首先,“北边”果真有那么一孩子么?原本是说去看知青点的老房东的,结果人家老房东死了,还有什么再次去看的必要?莫非那孩子们是老房东的后代,老房东死前有过嘱托?就算有过嘱托,千里之遥,也当不得真啊!再说了,就算人家当了真,就算那孩子当真喜欢她,她除了那点退休金,又能给人家带来什么呢?想到退休金,大家还给小姨算了笔账,每月3300元,若每月去一次“北边”,除去来回的车票钱,除去住宿、吃饭的钱,再除去资助孩子们的钱(大家猜资助一定是有的,即便没那孩子也会有,因为那是个偏远的山村,下了火车还须坐很远的汽车才能到达),她的退休金也就差不多全交代了。最着急的自然是杨明、刘克两口子。因此他们很快就跟小姨吵翻了。他们在意的当然不仅是小姨的退休金,还有她来去的安全,他们一再表示要陪小姨一起去,小姨总是坚决拒绝,说他们会破坏她的感觉。杨明说,什么感觉,不过是为她更自由自在地做傻事吧!(开头的悬念在慢慢地解开,小姨去北边,是因为有一孩子需要她。但又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再次吊起读者的胃口,北边果真有需要小姨的孩子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时又点出了小姨和女儿女婿吵翻的真正原因。)
小姨的确是有点傻的,有人敲门,无论熟人还是陌生人,她都问也不问。拉开门就让人家进来。从前有小姨父还好些,如今剩了她自个儿,杨明就担心得很,不知提醒过小姨多少回,小姨却总是不以为然。她说,在你们眼里,天下好像没一个好人,可我活一辈子了,还从没遇见一个坏人呢。杨明让她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和法制节目,那些节目里入室抢劫、害命的案件好像每天都在发生着。小姨看了
几回,就再不肯看了,说,人不能总提防着过日子。杨明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都是老话儿了,还需要我来说给你听吗?小姨说,老话儿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话了,一防人就跟人远了,跟人一远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通过小姨与女儿的对话,“的确”这个副词和“是……的”表强调的句式连用,突出小姨“傻”得天真,“傻”得可爱,再次表现小姨的心地善良,单纯无私。)
记得小时候,老一辈人中小姨是最叫我们喜欢的,她爱背一个蓝格子的布包,包里装得鼓鼓囊囊的,见了我们,就从包里变戏法似的变出我们想要的东西:一只好看的发卡、一块诱人的点心、一本向往已久的画书、一件漂亮的衣服……她还教我们唱俄罗斯民歌,跳新疆舞,为学新疆舞里的动脖子,我们每天都把自个儿卡在墙角里……再大了些,我们开始把话藏在心里,拒绝和大人们交流,唯有对小姨,我们不视为大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姨也对我们说心里话,比如哪个大人误解了她,或者她求人帮助碰了壁什么的。那时候我们对杨明羡慕极了,有这样一个朋友似的母亲,多么幸福啊。后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对小姨的心里话就不
性感的小阿姨和表再那么在意了,我们自个儿的心里话也懒得再跟小姨说了。仔细想想,也许是在成家以后,或者再往前,谈男朋友的时候。记得小姨给我们几个都介绍过男朋友,我们自个儿谈的男朋友也得到过她的支持,但这些男朋友其他大人都是坚决反对的,最终我们也没拗过大人们,选择了大人们的选择,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丈夫。不过没多长时间,我们就意会到了大人们的苦心,对大人们为我们选择的生活满意起来。我们觉出,小姨和我们自个儿的选择是不计后果的,而其他大人们的选择至少是让我们的、衣
食无忧的。因此,刘克和李行对小姨都不由自主地有些疏远,尽管刘克是小姨的女婿,他却是由我父母选定并为杨明做的主,当然杨明自个儿也没怎么反对。(用“闪回”的镜头、回忆的笔法对比着写印象中的小姨。叙议结合,表现了小姨的大方、随和、广泛的爱好等等,又为下文写小姨女婿刘克和“我”的丈夫李行对小姨有些看法埋下伏笔。)小姨的工资在几个大人里是最高的,她业务好,在一家少儿出版社坐到了副总编的位置。可她的存款是最少的,因为她的工资总是装在钱包里,随花随拿,同事、朋友吃饭、看电影,或是和我们上街,她永远是掏钱最快的一个;见了要饭的,她从不远远地避开,反要迎上前去;她还背了家人资助过一个人室偷盗的年轻人,那年轻人向小姨做了保证,永世再不偷盗,可花完了小姨的钱,立刻就把保证忘了个一千二净。家人们知道这件事时,小姨已经要第二次资助那年轻人了。在家人们的强烈谴责下,小姨才不得不罢了手。后来由我父母做主,让小姨父掌管小姨的工资,家里才多少攒了些钱,为后来的买房、杨明办婚事打了点底子。这也是杨明动不动就跟小姨吵翻的原因,杨明说,要不是我爸,我怕还难嫁出去呢。(再次写印象中的小姨,又不动声地交代了小姨的身份,三件事分别表现小姨的好客、富有爱心和近乎执拗的善良。再次点出小姨女儿杨明和小姨不合的原因。)
写作借鉴:
写好笔下的人物,方法很多,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写好人物,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如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等,就如同文章写小姨对发广告年轻人的帮助、对脏兮兮女
人的施舍,借助后视镜对小姨的肖像描写、与小姨的交往等等;也可以侧面描写,如本文通过“我”、小姨的女儿、女婿对小姨的看法,侧面表现了小姨的善良、天真、单纯等性格特征。
记叙文不仅要些人,还要写事件,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事件要有点波澜。可以设置悬念,运用误会、巧合,也可以运用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等技巧。像本文,送小姨去北方,去北方干什么?北方到底有哪些人在等着她?随着情节的逐步展开,渐次向读者披露。文中“我”、“我”的丈夫、小姨的女婿对小姨不一样的看法,还有小姨的女儿和小姨的吵翻,应该说都是欲扬先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小姨这一形象。
写作记叙文时,我们还可以借鉴本文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写法,因为这样既可以补充交代主要人物的活动,突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又能拓展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充实。其它如文中运用的对比、叙议结合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也都值得我们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