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司马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数学诗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点。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疏”的原因。
3、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
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回顾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
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    举类迩(ěr)
濯(zhuó)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òu)  浊秽(huì)
皦(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既绌(chù)商於(wū)
屈匄(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顾相随属(zhǔ)      唐昧(mò)
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罹(lí)难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罗被(pī)发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密密的春雨像什么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3、浏览全文,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明确:任、疏、黜、迁、死(投)。
四、解读课文第1-2自然段
(一)疏通字词
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恨、嫉妒
联通无线宽带
属.草稿未定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
平伐.其功夸耀
(二)文本赏析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明确: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圣诞的英语花心歌词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服务器架设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句,预习第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