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山地的形成》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已经学过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一个案例。通过对《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内力作用有更好的认识,幷通过对“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2.会用地理术语准确阐述背斜和向斜不同地貌的成因。 【学习重点】背斜、向斜的判别; 【学习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已经对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陌生性和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学法指津】(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A 教法简介 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 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如:通过橡皮泥、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和微课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2.列表分析法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 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B、教学用具 道具:木筷,纸盒子、学生课本、橡皮泥 C、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突破 教学重难点:这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和地貌形态的表现,以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教学过程: 情景体验导入新课:播放图片 江河湖海,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那是祖国伟大与强盛的见证。 五岳山川,巍巍耸立,那是祖国不屈的脊梁,瞧,那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抬头望着月亮,好像是要到月亮上去看看吧,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壮丽!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啊?那咱们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山川旅行,旅行前,我们要明确这次旅行的目标和任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播放视频。 通过这趟旅行,我们不仅领略了喜马拉雅山的雄伟与壮观,还了解了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当我们旅游时,不仅要游山玩水,更要用一双“地理的慧眼”去看它们,我们要思考,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喜马拉雅山是一座褶皱山,什么是褶皱山?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转承:要认识褶皱山,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褶皱。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活当中的褶皱现象。(学生讨论作答:衣服,脸上皱纹等等) 一:地质构造:褶皱【自主学习】 1,什么是褶皱?它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哪种力的作用? 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的基本形态有哪两种? 3,读下图比较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褶 皱褶皱组学生展示学案上的第一二个问题 教师强调:语言要规范,要用地理术语来回答,抓住关键词,要自信大方。 小组派出两位代表进行展示:一位同学模拟褶皱的形成,另一位同学进行讲解褶皱的概念、受力以及它的形态。 最后得出结论: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教师:很正确,这也是我们判断背斜向斜的一个基本方法—看岩层弯曲 还有一种判别背斜向斜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岩层的新老顺序判断背斜和向斜的差异 分组实验1; 教师提示: 1正常情况下从岩层的形成顺序上来看,底部向顶部是越来越新的 2发生弯曲后水平线上的岩层新老会不同(从中心向两翼会不同) 3 大家可以用书本模拟岩层判断岩层新老顺序 一位同学展示,通过做辅助线,让下面的同学观察岩层的新老关系 学生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背斜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背中老,向中新) 教师让学生完善第三题的表格。 二:构造地貌【思维探究与创新】 (1)在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地形? (2)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背斜和向斜可能会形成什么地形? 请简述理由。 (3)褶皱山的概念和规模 教师引导:大家再看看,背斜的形态在地貌上表现为什么?向斜呢? 学生:背斜山 向斜谷 教师继续展出图片 学生讨论展示: 教师:很好大家都看的很仔细,虽然形态上发生了改变但是从岩层弯曲我们还是能区别开背斜和向斜,但是这种形态却与前面的有区别。背斜不再是山,向斜不再是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地形倒置。 过渡 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 分组实验2: 强调:大家可以用折筷子来模拟岩层发生弯曲的过程(岩层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形成了褶皱,折筷子的过程当中也要缓慢的折断,并且思考折断时是哪一部分先折断?为什么(填表)
学生得出实验结果,请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 学生:筷子上层先断 受张力 下层后断 受挤压力 教师引导:那放在背斜向斜大家再想想有没有类似的原理 学生: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教师:很好,那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并把前面看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归纳和总结。 在不同的时期褶皱所形成的地貌形态有哪些特点?完善上面(1)(2)小题。 (教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完成歌诀) “背斜”上拱,成山岭,易被侵蚀,变谷地; “向斜”下弯,难成山,质地坚硬,终成岭。 过渡强调: 所以不能完全通过山体的外部形态来判断背向斜,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别,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教师: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就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过渡:我们今天的旅程结束了,通过这次旅行我们学习了褶皱这种地质构造以及由此发育而成的构造地貌,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完成«知识迁移、学以致用»部分 学生展示答案,老师总结。 1,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同时水资源缺乏。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形成褶皱时,(①为含煤层) (1)开挖煤矿应该在背斜处还是向斜处? 教师强调:向斜处,向斜处有含煤层,背斜处的含煤层已经被侵蚀掉了。 (2)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如果岩层中储有水和煤层气,水应富集在背斜还是向斜?那么煤层气呢?(提示:根据水和气的密度来思考) 教师给学生出示水、油、气的密度图。 水在向斜处。由于水的密度大,在较大重力作用下它沿着岩层向下渗流,汇集在向斜处,到向斜槽部,由于岩石致密,也不容易渗漏。向斜处水量丰富,所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煤层气应该在背斜处,通过密度图,我们可以发现:背斜处油气丰富。 所以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2,由于山西地形起伏较大,我省隧道354条,其中太原西山隧道是全国第二长隧道。思考隧道应该建在背斜处还是向斜处?为什么?(提示:从安全性、施工难度、是否有积水方面思考) 背斜处,安全性: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结构稳定; 施工难度:背斜的顶部岩石疏松,易施工; 积水: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向斜部位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利用背斜建隧道,因为背斜核心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最后通过微课《褶皱山》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板书设计进行 课堂小结: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背斜 变形 山岭 褶皱 谷地 地质构造 谷地 向斜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山岭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使得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虽然地球有46亿岁的高龄了,但是它依然蕴藏着沧海桑田的生机:正所谓: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链接高考】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乙___,丙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填“甲”或“乙”)地,原因是什么? (4)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地,原因是什么? 高中地理教案(5)丙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理由。 【教学反思】 |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本文发布于:2024-12-23 14:4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实时天气 2024-12-23 14:38:37发布
北京
-
温度:-6℃~6℃
北风
-
明天晴
5 南风
-
后天晴
5 西北风
3-4级转 -
大后天多云
2 西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