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
(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
(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
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二、讲解
1.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过程和特征。
2.讲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过程和特征。
三、练习
1.针对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将小组讨论的图片进行解析。
2.以具体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实际表现,如南水北调中
线工程、黄河泥沙淤积等。
四、总结
1.总结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总结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通过引入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在实际中的表现,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本次授课还通过分步讲解、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知识。虽然本次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但授课时间较短,仍有一定压缩,需要加强实践与实例的学习。高中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