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本经典诗集,它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制而成,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民间收集的人们口口相传的歌曲。《诗经》有很多讲述民间爱情故事的篇目,其实它里面的内容一开始并不是诗,而是歌曲,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这些押韵的句子,正是曲中的词。同时,《诗经》中讲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不仅给现代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对爱情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诗经》中向人民传达的中国古代爱情观念,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具有很大的可参考性,作为史料它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爱情虽然是古今中外外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爱情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我们就以《诗经》为例,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从而解读中国传统的理想爱情模式。
关键词:诗经;中西方爱情观;理想爱情模式
爱情不管是从古至今还是从中到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到爱情,我们都会想到西方
的亚当和夏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但是在中国爱情似乎始终“上不了台面”,尤其是在古代爱情始终都表现的特别含蓄,西方就有所不同了,西方人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的发明,是人类甚至宇宙最神圣的感情。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由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恰恰反映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别和社会阶级差别。本文从《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出发,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对比
一个社会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必然有它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习惯等等。下面我就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对比[1]。
(一)社会形态的差异
中国最早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父系氏族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这时伟大的爱情便在中国萌芽了,但当然,它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的,这也可以算是后来古代为什么女性在爱情中普遍占被动地位的原因了。但是在外
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也处于较高水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是大大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爱情观念也更为开放,更为理性,所以他们在14世纪就已经推崇人类伟大的爱情了,信、望、爱是西方推崇的三大理想信念。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的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念在形成和发展之时才会存在巨大差别[2]。
(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爱情相对于亲情、友情来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好像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似乎都没有出现过“爱情”这个词,甚至在现代,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爱情还是不常被提起的东西,要是哪个女性因为爱情而做了什么事情的话,都会被人当成笑柄和反面教材说来说去。所以,我们在历史书和语文课本以及《诗经》中读到的爱情故事都会更加隐晦,比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等相当含蓄的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暧昧。但是在西方就不同了,西方人认为爱情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情感,是人们由内而发的、无法控制的一种情感,所以西方的爱情故事也更为宏大、壮丽,他们主张要勇敢的追求爱情,并可以为爱情付出很大代价①。另一方面,爱情在西方的社会形态中也始终占据上层地位,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亲情,亲情在中国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情感,爱情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
西方人对于亲情却很冷淡,孩子18岁后就开始脱离父母生活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它们却可以自由的追求爱情,它们的爱情观念也更加开放[3]。
(三)表达方式的不同
上文中说过,在中国古代,爱情的话题就像是一个,几乎没人敢提,所以古人在表达爱情时相当含蓄内敛,也是因此才会出现了《诗经》这样的爱情经典,和“梁祝化蝶”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纵观中国古代有关爱情的故事,都是以歌曲、诗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一点和西方有些相似。但是不同的是,西方人在表达爱情上会更加开放、鲜明,他们会毫不吝啬的表达心中所爱,所以尽管同样是以诗或歌曲的形式,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西方的情著作中会常常出现“啊,我爱你的圣洁”之类表达爱情的话语。
诗经 爱情 (四)风格差异
通过拜读《诗经》中风、雅、颂等篇章,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大多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这样娓娓道来的句子,读起来唯美清新,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古代爱情模式的风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清新”,像初恋般羞涩美好。但是在西方就大不
相同了,西方的爱情不像中国古代这么“小家子气”,而是像史诗般宏伟壮丽,或是恢宏凄美,比如《荷马史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情风格的差异也许是和各自的社会形态与政治特点有关,比如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保守,社会畸形,而西方在经过了封建社会之后迎来了改变人类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不仅是异常文化的变革,更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由,推崇伟大的情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爱情风格趋于清新保守,而西方的则更加壮烈自由,虽然这没有好坏之分,但这也是中国爱情观念应该学习的地方,只有打破桎梏才能有所发展②。
二、《诗经》反映的爱情模式
《诗经》作为中国内容最多、彩最丰富的爱情诗集,是中国古代爱情观念最直接的反映与展现形式,同时也反映当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接下来就从《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出发,来解读古代中国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以及中国的理想爱情模式。
(一)爱情的无功利化
在中国古代,善男信女们追寻的是最纯粹、最完美的爱情,里面不掺杂任何的成分,不
像现代都市的爱情,总要和物质与功利挂钩。也许古代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所以他们对于爱情始终保持着最原始、最自然的向往和状态,始终保有最原始的纯真与坚定。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了信守和丈夫的承诺,宁愿“举身赴清池”,也不肯违背心愿嫁给富家子弟。这样的爱情在古代处处可见,但在现代却是弥足珍贵。古代的爱情观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凤凰男”,也没有“拜金女”,他们追随着自己心中最纯洁的爱情。
(二)爱情的忠贞化
我们在平时看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贞洁牌坊”虽然在现代看来是古代封建性的表现,但在另一方面,它也表现了古代爱情观念的忠贞不二。从历史书籍及相关电视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待爱情还是政治,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提倡对“主子”的忠贞与坚定,所以古代即便丈夫英年早逝,妻子仍然要守寡到老,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唾弃,所以在古代很少出现改嫁的现象,所以孟郊才会写出《烈女操》来歌颂贞妇烈女。而在当代,离婚结婚可谓是家常便发,也导致国家离婚率逐年上升,虽然古代的封建做法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却是现代人们值得学习的地方③。
(三)爱情的仪式感
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社交、讲礼仪的国度,婚丧嫁娶可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四件事,所以古人才会写出《礼》来专门介绍中国礼仪的著作。而在爱情中,古代中国的人们也是相当谨慎的,比如,男女在交往之前要先经过双方家庭的同意,然后要双方家长见面,定亲、结亲等等都需要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足以见婚姻的仪式性。另外,夫妻之间也是很讲究礼仪,“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木瓜》中的“琼瑶”都是男子送给女子玉佩以表达倾慕之情的。
总之,《诗经》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纯洁的爱情模式,也给现代人们传达了古代中国的爱情观念,通过对《诗经》的解析和对西方爱情观念的解读,我们对于两者的差别更加明了,也让现代人们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反思,这正是《诗经》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相全.诗意的悲哀:一首普通人的爱情哀歌——读《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之
后[J].名作欣赏,2009,(01):55-59.
[2]杨莉,徐颖果.一个反讽的爱情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死亡、爱情与社会现实[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5):164-166.
[3]李若薇.莎士比亚的爱情伦理观——再读十四行诗[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05):72-7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