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
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各式各样的民族矛盾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科索沃的民族冲突到非洲一些国家的部族屠杀,从俄罗斯车臣的战车到美国黑人教堂的大火,从所谓的“中东冲突弧带”到南亚次大陆的“热点”……几乎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可以感觉到与民族相关的斗争和摩擦。在欧洲,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曾经催化了近代国家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民族问题成为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诱因,五六十年代,民族主义又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和独立的旗帜。
历史上民族问题的每一次浪潮都对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即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制度,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和制
度,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日益巩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亲如一家。我国成功的、良好的令许多国家称道和羡慕。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我国,民族问题同样具有复杂性、敏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重视和认真处理好民族问题仍然事关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利益多元化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需要妥善处理。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破坏,世界一些地区民族极端主义思潮的抬升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也应引起高度警惕。因此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含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义》这样解释:“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意思是,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中国的,都称为中华。“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到了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产
生了“中华民族”这一词汇。随后,“中华民族”一词就用来指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各民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多民族统一的民族为中华民族,主张全国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整体,以抵御列强欺凌,以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以“中华民族”为第一节,论述道:中华民族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包括汉族和数十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赞成平等的联合。在这里,他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包括中华民族各族在内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的形成:(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围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统一体。黄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关中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松软,气候温和,比较容易开发耕作,所以成为原始农耕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周武王称为“华”,大禹之裔夏后氏称为“夏”,之后,夏、商、周诸族后裔统
称“诸华”“诸夏”,“华”“夏”通用,联称“华夏”,成为中原最早的凝聚中心。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的社会发展进程,相对黄河流域来说比较缓慢,所以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被称为“蛮”。居住在江汉地区的蛮被称为“荆楚”。他们崇尚武功,纵横捭阖,在战争扩张中迅速强大起来,形成楚民族。分布在江浙到闽广及云贵高原的百越集团,逐步发展,产生了阶级,以吴、越两国的建立为标志,越民族逐渐形成。
(2)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也是民族大变动、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民族矛盾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而走向融合。夏、商、周、楚、越诸族在发展着民族自身的同时,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在交流中融合。这种融合,还扩展到其他部分蛮、夷、戎、狄。边疆各民族,特别是西北、北方各游牧民族不断进入中原。泰山东南的东夷,长江下游的吴、越,四川地区的巴、蜀,逐渐都融合于华夏。属于犬戎的秦,先是在西部战胜诸戎,继而打败韩、赵、魏三国,再向西、南、北扩充,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一跃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代地方割据、诸侯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标准,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七雄兼并实质上是华夏民族的统一过程,民族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与壮大。汉代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币制进一步统一,商品流通大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在思想文化方面,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秦王朝时统一的华夏民族发展得更统一更稳定。汉王朝国势强盛,统治长达400多年。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人为“汉人”。在汉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其他民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以汉族族称的确定为标志,华夏民族经过交流、结合并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
(4)汉族形成以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增强,人口迅速增多。千百年来,不断有其他民族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融合于汉族当中。中国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南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人、羌人、契丹人、沙陀人、女真人等,都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汉文化,他们的民族和文化或融合于汉族当中,或由同族的一部分人延
续发展。历史上少数民族大量移居汉族地区的次数和人数都很多,后来大都与汉族融合。这种融合使汉族更加兴旺壮大。另一方面,历代都有一部分汉族人因戍边屯垦、组织移民、逃难谋生、被掳掠等种种原因迁徙到其他民族地区,与那里的民族通婚,长期生活,与那些民族融合,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就把汉族的文化科学技术带到各民族地区,促进了那些地区的发展。这种融合,主要方面是汉族人吸收其他民族而更加发展壮大,同时也是相互吸收,中华民族各个成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结成一个整体。
(5)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互相吸收、共同创造的基础上,强盛的唐代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兴旺。唐王朝广泛联系边疆各少数民族,在全国统一建置府州,维护国家统一。在统一国家中的少数民族地区,确立对边疆各族首领册封的制度,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和县令,保持本民族的组织机构和相对的独立性,保持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朝廷大量提拔突厥等少数民族将领,有上万家突厥官民移入长安居住,享受优厚待遇。在唐朝宰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出身,各民族共同参与政权。同时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文化荟萃之地,融会成空前繁盛的唐文化。
(6)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在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动乱时期建立了多民族封建政权辽王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华北地区。迅速崛起的女真族灭辽以后接着灭北宋建金。金王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淮河以北。由不同族体所建的与南宋并立的辽、金、西夏、回纥、大理等政权,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都作出了出的贡献。辽、金进一步开发和巩固了祖国东北边疆,把东北边陲与华北和中原连成一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输进了新鲜血液,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了经济。
(7)崛起于漠北高原的蒙古族结束了唐末以后367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又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立土官,把西藏纳入中央王朝直接施政的范围,西藏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代全国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南北之间、内陆与边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科学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明朝统治期间,聚居于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满族,在继承辽、金文化和吸取汉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强大起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7世纪中叶,满族进入山海关,建立了清朝。清朝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建新疆行省。在西藏册封达赖、班禅,建立噶厦地方政府。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系和安抚各少数民族。在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派流官直接统治。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对于团结中华各民
族,巩固祖国边疆,繁荣和发展南北方、内陆与边疆的经济文化,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到清代,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已进入相当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各民族发展进步,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