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诗句10首
  中华文明虽然主体是大陆文明,但不乏海洋文化传统。从古老的《山海经》开始,其中的“海”,虽然泛指各种水域,但也包括海洋;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途径太平洋到印度洋;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在海洋文化中的存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对大海的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中华诗词中的海洋,有的是风景异域,有的是波澜壮阔,有的是惊天动地,就是没有忧郁悲伤,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胸怀。
  1.《观沧海》,曹操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大海,有一种四海一统的气势。他的《观沧海》一向是海洋诗歌的典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关于海的诗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读到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很正常,我生在一个内陆省份,没见过大海,当然也就没有太多感觉。后来上大学,在渤海湾乘船,当我在甲板上,看到阴森森、一望无际的大海,亮而无光的太阳,终于理解了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真的是大,大到吸收了所有直射到海面上的太阳光,让太阳再也没有陆地上的那种多彩夺目的光芒;大海之大,太阳之小,在海面上,太阳也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你脑海里就是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为政治家,曹操心若大海,包罗万象,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2.《春日望海》,李世民
  同为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海洋诗歌存世;不同于曹操的是,李世民是见海思贤,想起了同样与大海有关系的伟大帝王,其意义昭然若揭。他在《春日望海》中写到: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在李世民眼中,大海是“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在海上,大海就是世界,向下是在地上横流,向上是接天涌。从大海上过来的“仙气”是“凝三岭”;从大海上吹来的“和风”是“扇八荒”。
  在唐太宗眼里,大海是广阔无垠的,“有形”而“非易测”;大海没有发源地,是“无源讵可量”。
  站在海边,诗人很自然的想起两个与大海有关,又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帝王,因此有“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曾登之罘,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8(3)曾至此观海,留有刻石。两代帝王都建立了彪炳历史的功绩,自然值得诗人向往。
  3.《望海》,周繇
  唐代诗人周繇写出了唐人在大海上的感觉,那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普通人在大海上,很容易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想法。但唐人是何等的豪迈,岂会有无所依靠的感觉?诗人在《望海》中写到: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首句,“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是直抒胸意,并没有自卑或豪迈的表述。一个“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就显示出大唐应有的豪情,我就是“中华”,一个堂堂的中央大国;往旁通的才是异域,是小国寡民。
  “岛间应有国”,显示大唐人虽然自认是中央帝国,但也知道各种岛国的存在;“波外恐无天”,则展现了大海之广阔,唐人的应有气势。
  4.《浪淘沙·望海》,纳兰性德
  以大海的宽阔,任何人到了海上,一种豪情会油然而生,哪怕他是极度婉约派词人。清代婉约派词人纳兰性德便是这种感觉,他在《浪淘沙·望海》中写到: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