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8期
        [摘要]《母亲》是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成功代表作,它是当代俄罗斯的传统文学的发展与继承,小说中也极力强调了人与人平等自由的权利。本文通过小说中母亲的转变详细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高尔基 《母亲》 形象 分析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96-01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描写母亲形象,中国文学中也有不少,如唐代就有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近代有鲁迅:梦里依稀慈母泪。许多作家都喜欢用慈母和蔼这个主题来赞美母亲,而没有从多个角度去体现母亲的伟大,高尔基作家的《母亲》展示了俄罗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多个角度去塑造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也为大多数底层社会中的妇女树立了榜样。
        一、高尔基《母亲》早期的母亲形象
        (一)心酸的无产阶级代表
        小说以索尔莫工人的运动革命为背景,将彼得扎洛莫夫与母亲的真实事迹加以改编,展现了俄罗斯无产阶级的历史趋势,母亲这一形象是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普通代表,在小说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主要通过母亲的感受和视野将人物和事件都结合起来,高尔基运用艺术手法将母亲的眼神、表情、语言用词和举止心理等情绪,更加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早期的母亲是一名俄罗斯普通的妇女,在无产阶级社会中过着悲惨的生活,通过她的回忆,读者知道她是多么不容易,有着各种不幸的生活,被丈夫鄙俗,没有自由意志,结婚后的丈夫更对他加以控制,经济上不独立的她完全以丈夫为中心,还经常要承受丈夫的家暴……这些遭遇母亲却只是希望上帝能给她精神上的解脱,生活中她没有反抗和独立,总是把自己的痛苦寄托于上帝,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解决办法。加上当时专制统治,母亲等妇女人物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思想,每天都是按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生活,她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和革命。
        (二)痛苦纠结的内心世界
        当“母亲”听说儿子违背了社会的制约在偷看禁书时,她万分惊恐,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走上不能回头的道路,因为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儿子却用革命的真理来打开母亲的心灵,让她认识到自己生活在苦难中的原因和根源,儿子的话语触动了母亲的心理,一喜一忧都用比较生动而真实的面部表情得以描述。她表面上是支持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但是心里还是十分担心,小说中说到:“我不会阻拦你,但是你也不要随便跟别人说,人与人之间要提防着。”此时她的心里也有恐惧,表现出了她的胆小和懦弱。在第一次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紧张和稳重也体现出了她的温顺而恐惧的心理,而这次的活动只是她为儿子的母爱,她关心儿子的安全和命运,活动成功后她又表现出了内心的喜悦,母亲的革命道理即将开始。
        二、加入革命中的母亲形象
        虽然母亲加入革命中开始是由于关心儿子的命运,但是她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她可以为了儿子去送传单,私下偷学知识和认字,从而真正理解真理的含义,从而也拉近了母亲和儿子间的距离,使她也进一步有了革命者的素质和修养。在五一游行中,她真正转变成了自发革命者,关于举旗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相互为了对方的安全,而举棋不定,两人在征讨中儿子激动地怒吼了母亲,最后母亲也不得不妥协,但是她却在游行中自觉宣传真理,当儿
子被捕后母亲却捡起儿子丢下的旗帜继续前行,从而体现了母亲进一步对革命事业必要性的真正见解。在儿子二次被捕时,母亲已经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和革命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从而她积极广泛加入到革命活动中,其思想境界也达到了升华,她以放弃自己的家而从事革命斗争中,足以说明她的坚强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管给她什么任务她都可以积极主动而负责地去完成,表现出了她稳重而沉重,胆略和视野也不断地增强。
        三、故事结尾的高潮形象
        母亲在各种革命活动中不断磨练自己,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发展和升华,从而由被动的革命转变为自主的崇高理想。在结尾中,母亲决定冒着生命的危险去给儿子送演说稿的举动,促使小说达到高潮。作者运用独特的艺术心理写法将母亲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由喜悦自豪到沉重担心,也有着两种矛盾的心理,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她才最终将革命的重任和义务顺利完成,向民众散发传单的英雄行为激起了大家对真理的渴望,也给予了人民无限的鼓舞和温暖。在车站给儿子送演说稿时,她仅用了几秒钟的时间,说明了她的革命思想由动摇转向了坚定,虽然也有过恐惧和胆怯,但是经过多次的革命洗礼,她已然成为了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是众多革命者中的典型代表形象。
        四、结语
        高尔基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不是单纯地批判现实社会的残酷,而是通过描写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极力描述母亲的光辉形象,对儿子独特的母爱发展成为对整个革命事业的母爱。因为她的不断成长和完善,思想和性格上都进行了彻底的转变,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家庭妇女转变为勇敢坚定的革命者,她的性格正体现出广大革命者的革命意识和真理,从而也侧面发掘出教育和改造人的威力。
        【参考文献】
        [1](苏联)高尔基(著),吴兴勇,刘心语(译).母亲[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