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欲春宵》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灵欲春宵》是一部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伊丽莎白·泰勒 / 理查德·伯顿 / 乔治·席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欲春宵》影评(一):其实不闷
一开始看碟片印刷的介绍,说老女人报复老男人邀请了一对年轻人,老女人勾引小男人不成大发雷霆,差点毁了那一对年轻人。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情。搜遍中文网页介绍,全是一个调调,好在豆瓣里有这么书的介绍,还让我明白了点。改编自话剧,语言当然精彩。
《灵欲春宵》影评(二):伯顿夫妇外貌上的巨星魅力
伯顿几乎所有的电影封面都有一个特,那就是总能出他在片中的丑图来做封面和海报。目前为止只发现两部电影的封面能够拿出美图的,一个在66年的《灵欲春宵》,一个是52年的《断肠花》,真是太不容易了。
《灵欲春宵》影评(三):如何拯救一个人设很糟的角
这几张图是66年《灵欲春宵》里的镜头片段,理查德伯顿饰演的窝囊废丈夫亨利教授在和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妻子玛莎吵架闹翻之后,目送玛莎愤而开车离去,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了荒郊野外,留在了浓浓的夜幕之中。
《灵欲春宵》影评(四):真正的明星乘以剧情
从很大一个角度讲,恨就是爱,爱就是恨,经常的混杂撕扯。
作为相当话唠相当低成本大明星的一个片子,对于家庭问题的揭示,可谓透彻淋漓,之间的隐忍,爆发,利益,条件,趋向,不屑,等等情绪,其实根本无从由一个爱字完全包裹。
在这个暧昧的世界,没有单纯的存在,尤其是爱。
理查伯顿太伟大了,简直信手拈来,倒是相比之下她的老婆泰勒,有点不是那么的投入与集中,尤其是其身体,才34而已怎么就老化成那样,是使用过度的原因吗
记忆最深刻的噱头是理查伯顿面对喋喋不休的老婆忍无可忍,拿出猎,从远处瞄准,扣动扳机,一把雨伞从管中打开,原来是一个玩具而已,妙哉。
《灵欲春宵》影评(五):台词满天飞
虽然我觉得,在海量台词中循序渐进暴露主人公穷途末路于是浸淫幻想不能自拔的变态心理十分需要功力,但扪心自问,我还是更哈田纳西作品里那种崎岖压抑的暗自疯狂,起码不必从头至尾受到高分贝音量的折磨吧~~玉婆很棒,让我完全想不起她柔情似水是什么样子了,不过我相对更喜欢她男人一点点。SANDY演得很好但角实在是让人抽搐,以至我完全没有再度品味的欲望。
他人即地狱。比恨更麻烦的其实是爱和期待,否则一切不必等到白热化纠结便可灰飞烟灭,虽然很不想八卦代入,但看着看着总忍不住感叹起Burton和玉婆,戏里戏外都那么的孽缘。
很喜欢影片的配乐。音乐搭着开场那段外景,分外适合今天这样深冬的午后,在观者心头拉开一个温柔的入口。
《灵欲春宵》影评(六):笔记——《灵欲春宵》
1.根据爱德华.阿尔比的同名荒诞派戏剧改编,新好莱坞之前的大制片厂是多么慌乱啊,这
种片子都拍还下了这么大血本,要知道沃伦.比蒂求爷爷告奶奶拍出来的邦尼与克莱德的预算也就是本片的1/3左右。2.作为戏剧改编作品,本片影像化的努力可以说极为成功:大量特写所渲染出的极端情绪化的争吵;回忆与父亲的拳击赛时父亲声音的突然加入以及其它与此类似的声画对位的结构;而在影片会半部逐渐增多的移动镜头与仰角镜头,甚至更加突出了影片中的荒诞意味,尤其是在Martha跳舞的段落中。3.百无聊赖的渡过前100分钟,最后15分钟却紧紧抓住了我的情绪。当听闻幻想中的儿子死后,Martha躺倒痛哭,镜头也由之前激烈争吵的特写切为中景,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的力量如此强大,在特写镜头之外打破了银幕中与银幕外的双重虚幻的界限,使得片中人和观众都为片中人的幻想所打动。4.Martha的发音在片中听起来就像Mother一样,当George通过在小说中杀死Martha和其父亲以此发泄的努力被Martha和其父亲扼杀之后,他只能用同样的手法杀死他们幻想中的儿子;当Martha问起George送来儿子死讯的电报时,他说I ate(hate) it,明确地证明了他的情绪。5.本片之后,导演Mike Nicoles一年之后的作品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毕业生》,想来他也觉得如此空虚无望的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只有逃离才能解决吧。只是又该逃向何方呢?
《灵欲春宵》影评(七):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诡异的夜晚,两段真实的婚姻
《灵欲春宵》,中文片名给人的联想和片子本身差的比较远。虽然里面有“欲”,但既没有激情也没有温情,更没有带来满足;“春宵”听似美好,却是血腥时刻。从揶揄,到争吵,互揭伤疤,到肉体背叛,夫妻间的过招,原来可以这样刀刀见血。
女主角Martha,对丈夫由热烈追求到不满失望恨铁不成钢甚至报复。男主角George从被校长女儿看中的受宠若惊意气风发,到对暴躁乖扈妻子的长期隐忍和对作“阿斗”并带绿帽的无奈接受。对短短一晚的刻画,让你一层层看清他们是怎样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磨光了爱意,蔓延了怨恨,消沉了意志。他们甚至没有力气走出这段婚姻,而让彼此折磨成为贫乏空虚生活的唯一调剂品。午夜疯狂过后,他们回归平静,互相舔舐伤口。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温情结尾。可是那愈合的伤口,不过是为了下次再被撕破。
配角夫妇Nick和Honey,新婚不久,刚来到这所学校任教,甜蜜拘谨。但经过Martha和George的诱导和酒精的催发,当两人吐露心声时,你发现,那里也有怨恨的种子。于是你想,多少年后,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对Martha和George?
不是一部轻松愉悦的片子,高潮迭起的感情碰撞,让观众和剧中人一样体会到心力交瘁。伊丽莎白泰勒,这时已是中年,虽风韵犹存,但她精湛的演技绝对让你忘记“埃及艳后”
的刻板印象。作为舞台剧改编电影,有些舞台剧的痕迹,比如人物场景相对简单,台词海量但精彩,戏剧冲突非常激烈。
《灵欲春宵》影评(八):撕裂自己,并表演给别人看
我一直奇怪,一个男人为什么会在“全世界最伟大的男性象征”,“他看起来太强壮了,像是有四颗睾丸”,“女人总是无条件地向理查德伯顿投降,连句气话都不敢说”的同时,还会有“这个人身上蕴含着一种想要受人折磨虐待的欲念”,“他看起来很脆弱,敏感得出奇”的特性,这也太矛盾了。
刚才在看《富贵浮云》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明白了。他明明有恐高症这样羞耻脆弱的内心,却有克服恐惧,转身跳上悬崖边缘的栏杆来回走动的勇气。即便脚下万丈之处就是汹涌大海惊涛骇浪,仍然可以面不改,慷慨激昂,手舞足蹈地演说的意志力。
就像他看似强壮的身体实则百病缠身;看似风趣开朗的性格实则孤僻阴郁;看似自我陶醉实则自我憎恨;看似兴高采烈地做着泰勒的爱人做着女星杀手,实则难以压制性向之中同性恋的那一部分一样。
正是因为始终兼具这么多矛盾冲突之处,他才能挑战并且成功塑造出丰富多样的角吧。演得了国王、王子、伟人、圣人、智者、殉道者,也演得了懦夫、人渣、变态、莽夫、刽子手、小人物、窝囊废。
筹拍《灵欲春宵》的时候,因为乔治教授这个角是个窝囊废,请了好几个大牌演员都被拒演了,他们都害怕影响自己的形象,最后没奈何伯顿只好自己上。结果,他完成了他职业生涯之中最巅峰的一次表演。
求爷爷告奶奶 《灵欲春宵》影评(九):失望
40多年前的电影,更早的舞台剧改编,当时已经很多人说莫名其妙,今天世界变了这么多,大家更只能当它为古董来看待。剧中的中年夫妇,女的是小型私立大学校长(自己开的学校)的女儿,原来希望女婿做教授成功,先升做系主任,以后继承做校长,但是他不但在事业上令老婆岳父失望,家里连孩子都没有生,两人几乎变成“贫贱夫妻百事哀”,百无聊赖就玩些幻想游戏,其中一段就是他们有个十几岁的儿子。
电影开始的时候,两人正从同事家里的刚结束的派对走回家(美国人很少晚上走路 -大
家都住在校园里才会有这种情形),老婆告诉老公她请了一对新来大学的年轻夫妇回家喝杯酒,老公听了脸不好看。然后整晚的过程都是两人把年轻夫妇用各种方式带进自己的幻想游戏里,包括老公告诉年轻同事自己中学时和朋友一起的一个美好晚上,其中有个同学是杀父凶手,老婆迟一些讥笑老公写一部滥小说还说小说里那杀父凶手就是自己,和年轻妻子漏出自己假装怀孕骗男友娶她等等,最后是老公宣布儿子交通失事死去,也就是两人这个幻想游戏玩完了。
我那时在念大学,和朋友们聊聊时听到各种意见,有的说是心理戏剧,有的说表达了夫妻俩人一种无言的爱,我个人觉得主题是人适应失望各种的方式;戏好不好不容易说,只能说个人喜好
这戏剧的历史性,在于市政府首次容许讲粗口的剧情,这同内容很文绉绉有关;virginia woolf是英国女小说家,因怕自己有神经病自杀,在美国算是比较冷门的作者,但大学里认作比较高级,不那么通俗的文学,把儿歌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歪曲成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是一种高等教育游戏
《灵欲春宵》影评(十):Why didn't you want to kiss me?
同名舞台剧改编。名字比较奇特,是由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以及著名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综合而来。涵义不明。
影片讲述在酒醉后的午夜,4个人(两对夫妇)互揭伤疤的故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么回事。两个小时内,充斥着争吵、讽刺、咒骂、甚至暴力(过多的脏话使得本片甚至直接推动了当今美国电影分级制的诞生),无休止的攻击让观众也像主人公一样身心俱疲。我承认这是个好片,但实在不愿再看第二遍了。
关于影片的主题,我认为是讲婚姻的。表面上看,两对夫妇有个共性,就是女方父亲很有钱。所以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打了问号的,男方的动机和岳父的强势都是隐患。但我想单凭这点决不足以使本片名留青史,它所揭示的一定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由爱生恨——这个任何婚姻都可能面临的结局。激情必会磨灭,爱意终难长久,那么剩下来的呢?Martha承认George是唯一给过她快乐的人,他们充满天赋的默契也令人羡慕,但日积月累的空虚和埋怨仍然使他们成为了敌人,貌合神离(George不愿亲吻Martha,Martha不愿为George打扮)终于演变为水火不容。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必将成为人类社会永久的话题。我们该何去何从?影片悲剧性的结尾令人绝望,但带来的思索是有益处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