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四、浪漫的实干家
前导言:
一座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的城市,在他的指挥下成功脱险;一个被誉为“城市眼睛”的湖泊,在他的治理下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为了灾民,他不惜违背对朋友的承诺;为了解困,他宁愿帮助可怜的被告自我解赎。一段段不期而遇的浪漫事,一个得心应手的地方官。——《浪漫的实干家》
画外音: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而在地方上的任职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作为一个分界线。之前,他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过知州;之后,他先后在杭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过知州,在地方担任一把手的时间总共有十几年。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完全没有了在朝廷里任职时的火爆脾气,而是踏踏实实办事、认认真真为官,赢得了民心、做出了成绩。而其中又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浪漫事发生在他的周围。那么,苏轼在地方任职期间到底做出了怎样的“丰功伟业”?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浪漫故事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四集《浪漫的实干家》,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做官有个特点:在中央做官,要么是像翰林学士这样的高级政治顾问,要么是像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这样的国家很重要的部门的一把手;在地方做官也是做知州这样的行政一把手。他在中央做不了官,为什么呢?一争二争三争的,就给他从中央挤出去了。他到了地方之后,反而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苏轼做过这么多的地方官,最为出的政绩,最能体现他这个苦干、实干加巧干,或者说苦干、苦干、实干加浪漫的这个特点的是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跟水有关,第一是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抗洪抢险。这是水多了、泛滥了、成灾了。在西湖,在杭州治理西湖,这是什么呢?这是淤泥多了,把水给堵住了。这两件事情,苏轼都干得漂亮。有苦干的精神,有实干的效果,有浪漫的情怀。这是他做地方官,跟别人比起来最大的一个特点。先说徐州,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十年,四十二岁的时候做了徐州知州。他一到徐州,就让黄河给他了个下马威,黄河发大水了,把徐州城给围了。水位很高,有多高呢?将近有三丈高。高出城内的地面,高出将近两丈。这非常危险,城墙如果老
让水这么泡着,就泡酥了,泡成酥饼了。那水就冲到城里来了,这怎么办?苏轼这时候,能够看出他临危不乱、果断的素质。
他做了几件事。第一,首先是要稳定人心。这水一来,这城里边有钱人都想跑,苏轼告诉他们说,你们谁都不能跑。你们要是都跑了,人都跑光了,谁还守城啊?我可以保证,只要我在这儿,我还活着,水就进不了城。一锤定音,人都不走了。第二,光说不练不行,紧急调了五千个民夫修城墙,加固城墙。可是根本不够用,怎么办?苏轼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拄着木杖,去请驻扎在徐州的北宋的禁军。我们知道北宋的禁军直接听命于皇帝,你别的人是不能随便乱调动的。这时候苏轼哪还管得了这个啊,去了着那军队的队长,跟他说,你再不来帮着我们加固这城墙,这城就完了。这队长也很明事理,说大人如此尽力,小人们自当奋先。带着他这些士兵赶修、抢修了一条长堤。什么叫长堤呀?就是在城墙的内侧又加了一道长堤。加得太及时了。第二天,外城墙就被冲垮了。要没修这长堤,徐州城就完蛋了。第三,苏轼还得巧干。你光修堤不行,你猜他想什么办法?他用那袋,里边装上草、石头,然后这徐州城的城墙都有排水道,有六个很大的排水道,这些排水道如果洪水进来是很麻烦,但是你在里头堵是堵不住的。他把这些袋从城的外侧塞住,这个水,洪水使劲地拼命挤压这些麻袋,死死地压在这排水口上,永远也不会漏的。又把公私数百艘船全部调用
起来,把这些船拴在城墙外边,漂在水上,可以减少水浪、洪水对城墙的直接的冲击。这叫科学你知道吗。光修长堤那谁都能想到,你得想出巧妙的办法,来防止把城墙给冲毁了,减缓它的力度。
城里头险象环生,城外头就更甭提了。为什么呀?洪水一冲,什么都没了,死了很多人,还有很多灾民,怎么办呢?苏轼让人拿着粮食,坐上船到各处去救灾民。他自己,我刚才说了,穿着雨衣,拄着手杖,穿着草鞋,就住在城墙头上,天天不回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块饼子,死死地抵抗了七十多天,愣把这水给等退了。黄河恢复了故道,这水就由着黄河故道进入大海了。徐州的洪水之围就算是解了。叫一般人来讲,这就行了,赶紧调动吧,省的下回水再来了再受这罪。没有,苏轼要防患于未然。他知道,这黄河发大水,每过个五六十年就得来一回,所以他紧急上报朝廷,要求加紧拨款,他要修一道结结实实的、长久的建筑,而不是临时的长堤。钱也不是那么好拨的,求爷爷告奶奶,拖了很多关系,款子下来了,修了一道加固型的、长久的长堤。到了八月份,长堤修成了、落成了,苏轼的苦干,苏轼的实干有了成绩了。这时候文学就该登场了。你别忘了,他是个文学家。
这个大堤落成以后,他要庆祝,他就在这修了一幢十丈高的大楼,取名“黄楼”。为什么呀?
取黄土镇水之意。那一天我就不描写了,因为我不在现场。鼓锣喧天,反正是很热闹,来了三十多位嘉宾,就跟现在做选秀似的,大家都在那儿庆祝。这没什么稀奇的,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的学生秦观秦少游,两个人都写了一篇《黄楼赋》,寄过来,以示祝贺。苏轼还有一个学生,叫陈师道,写了一篇《黄楼铭》,也对苏轼的功绩,对这次抗洪抢险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你想,这苏辙、陈师道,还有这秦观,都是当代的大文人,所以他们这《黄楼赋》和《黄楼铭》写来之后,这黄楼名气就更大了。苏轼觉得苏辙这篇写得不错,就亲笔把苏辙这篇一千多字的《黄楼赋》抄在一块绢帛之上,然后又叫人把这篇赋刻在石碑上。这就等于说苏辙写了一篇《黄楼赋》,他的哥哥把它抄在石碑上,刻下来,要流传后世。徐州当地有一个歌妓,名叫盼盼。你听这名起的,很珍贵,跟熊猫似的。这盼盼长得又漂亮,人又聪明,苏轼很喜欢她。原因是什么呢?这姑娘老想跟苏轼学书法,一来二去的,学得还挺像模像样的。苏轼不是抄他弟弟这篇文章吗,这篇文章其中有四个字,叫“山川开合”,这盼盼,苏轼还没抄完的时候,这盼盼自己拿笔在上头,就把这“山川开合”这四个字,自己模仿苏轼的笔迹,把它写下来。苏轼一看,写得还像模像样的,挺像回事的,把那撇捺稍稍地修饰了一下,再不更改,直接刻到碑上去。你看,这多少也是文人的一个雅趣。
南宋有一个文人称赞这件事,说什么呢?说天底下做文人没有比苏轼更幸福的了。你瞧人家,
抗洪抢险,苦干实干之后,修了一座黄楼,然后指派自己的兄弟、两位学生写来《黄楼赋》、《黄楼铭》,只是在挥洒之间就成就了黄楼的名声。自古而今,哪有这种幸福的文人呢?写出来的文章雄视百代,一看就是一代的文宗。这文人不知道这盼盼还写那四个字,他要知道了的话,他还会说,这黄楼修起来,一方面有苏辙的雄文为它扬名,一方面还有红粉佳人为它添妩媚。这叫什么?这就是浪漫。把洪水给退了,也防患于未然了,宋神宗虽然有点不待见苏轼,但苏轼这事做得好,还发来了嘉奖令了。盼盼还写了四个字,还刻到石碑上了。你看看,老百姓高兴、皇上高兴、文人们也高兴。这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
画外音:
苏轼与杭州这座城市可是有着不同寻常的不解之缘,苏轼三十六岁时就曾经当过杭州通判,五十四岁时又担任了杭州知州,他在杭州总共工作和生活了五年时间,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情感。而他第二次任职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为杭州人民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民心工程”,留下了为人称道的千年美名。那么,苏轼修建这个工程的初衷是什么?杭州人民从这个工程中到底会得到怎样的实惠呢?
康震:
我们再来看杭州,苏轼五十四岁的时候第二次来杭州,这次做的是知州,前面那次做的是通判,是个副职,这次做知州。杭州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苏轼来到西湖,来到杭州的时候,西湖面临很大的危机。为什么呀?这西湖常年里边的淤泥太多,水面上长的水草太多。这两个特点就把西湖给毁了。苏轼在给朝廷的奏章里头分析西湖的形势,讲了这么几个特点: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西湖要是瞎了,杭州就成了盲人了。第二,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西湖是杭州人的生活用水的来源。从朝廷的角度,西湖是皇上放生和祈福的地方。从水利的角度来讲,西湖是保证河运畅通的一个来源。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西湖还是酿酒上税的一个重要的源头。所以我们说西湖治理不好了,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水利的角度,还有文学的角度,都不好。说白了,治理西湖,既是一次民生的拯救,更是一次文学的拯救。它本身就有浪漫的彩在里头。
到底怎么治它呢?首先得挖淤,把这淤泥给清了。但是淤泥清了,这个只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做到,挖出来的泥巴往哪儿放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苏轼策力,跟大家商量之后就决定在西湖的西侧,从南到北建一座长堤,把这淤泥都堆成长堤。堆成长堤好啊,这就把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也叫里湖和外湖。一来,减轻了人们从南到北要绕圈,要绕三十多里地,这对我们来讲就是锻炼身体也太长了点。横截一条长堤,可以节省人们的时间。
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修了这个长堤之后,可以在长堤上修桥,然后在长堤上种上垂柳,种上花花草草,它就变成了西湖上的一道新的风景线。但是问题是你修了长堤不错,你把淤泥挖了也不错,问题是它以后还会淤的,那怎么办呢?
苏轼还跟大家一起想个办法:在这水上中菱角。因为种菱角有个前提,你要种菱角必须先清淤泥,先清这水草。一举几得,既给老百姓了一条挣钱的路子,又清了淤泥、清了水草。第二,种了菱角之后,卖来所得的钱一部分交还回来还可以治理西湖。但是水面这么大也不能荒种,你到处都种也不行,怎么的,得定个区域,区域以外的地方可以种,区域之内的一点都不许种,得保证水质的澄净。所以就在西湖的中间修了三座小石塔,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最开始的时候这是很实用的,后来演变演变演变,就成了三潭印月了。我刚说了,这是一次民生的拯救,这还是一次文学的拯救。杭州又把眼睛睁开了,还是丹凤眼呢,挺漂亮的。
在改造西湖的过程当中,苏轼也没少费工夫。他在黄州不是做了猪肉吗,叫做东坡肉,他就把这东坡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做这东坡肉给民工们吃。应该这么说,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的话,徐州的这个工程,抗洪抢险的修黄楼,这是因为苏轼苦干和实干之后有了效果,所以
苏辙等人为他写文章是为了能够让黄楼、让苏轼的政绩名声远扬。但是因为有文人的加入,所以使得本来没什么文学彩的黄楼,具有了浪漫的情怀。可是西湖的治理就不一样,这个举动本身,既是实干的结果,又是一次文学浪漫情怀的结果,人们从这西湖这闪亮的眼睛的背后就能看出,苏轼在这个工程里边所孕育的仁爱之心。所以你看,我刚才说了,苏轼这个地方官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很浪漫的实干家。
画外音:
苏轼对西湖所做的改造,不仅造福当地居民,使杭州的民生更加繁荣;而且让西湖更加美丽,让杭州的眼睛更加明亮。如今历经千年,“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人们漫步在苏堤上,在西湖中泛舟荡漾,首先感受到的是苏轼的浪漫情怀,同时也深深体验到这浪漫背后,苏轼对杭州百姓的一份仁爱情怀。其实,苏轼这个实干家的浪漫事儿不少,这个浪漫的文学家干的实事也很多。那么,面对在地方做官非常具体,甚至琐碎的工作,苏轼将会如何细致地考虑问题?他要怎样做才能赢得百姓的真心拥护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