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居民建筑艺术探析
古都南京,灵秀而韵,人称“十里秦淮、千年风雅,六朝金粉、十代名都〞。南京地处我国南北方交汇处,南北交融,又自成一体。这一点,在南京的传统民居建筑上表现较为明显。
一、南京传统民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长江南岸横亘着宁镇山脉,将南京与太湖平原分开;南京的经济和文化非常繁荣,过去曾被视为江南的一局部,但终因南部山脉的阻隔,使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有别于江南,方言也与吴地有很大不同。而北侧的长江,在久远的古代亦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故此金陵之地的民风习俗、民居建筑,又与淮扬之地有很大的区别。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虽然没有苏南、皖南民居的俊秀高雅,因地制宜,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韵味。以老城南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为代表,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老南京城南,中华门东面、中华门西面的古巷,沿着城墙和秦淮河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巷内的古民居有高有低,有进有退,看似无序,于无序中又生出节律。中华门东地区现经政府保护性改造,已经形成“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有高墙窄巷,小桥流水,封火墙高大。民居多数是二至三进,门厅一般沿街,单层民居或花楼沿河。南京城内有玄武湖,外有秦淮河水环绕,东有紫金山脉绵延伟立,栖霞山深林密,翠竹满坡,举世少有如南京这样集各种天工钟毓于一处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李泽厚说:“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钟山龙蟠,石头虎踞造就了金陵独有的人文,这些表达在南京传统民居的美之上,不仅在于民居调与自然的谐调,民居建筑间蕴藏的形式规律,更在于它给人带来的自然感、亲和感和家园感以及那份金陵独有的情调与人文。二
、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是江南民居的共性。南京传统民居兼具古徽派民居和典型的江南民居的特:外观朴素典雅,用原的青砖砌到顶,青灰勾好丝缝,覆顶用蝴蝶瓦。马头墙也有很多样式,如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造型,有一种古朴整饬的美感。朱光亚先生说:“明中叶以后直到清末的南京建筑文化不妨用八个字来说明:吴头楚尾,南北辉映。它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几份妩媚,较苏州的建筑少了点脂粉,较皖南皖北一带添了几许姿。〞南京明清传统民居没有中原会馆、闽粤书院的繁复喧闹,也没有青藏寺庙、两湖祠堂的远人神秘,甚至也很少像徽州民居祠堂雕饰的那样细腻丰富。不知是六朝的余风沐浴,还是江南人文气息的熏染,南京人儒雅而敦厚,淳朴而包容,南京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处变不惊,自在悠扬。南京传统民居建筑是南京人在大世面中几番淘洗过的,奢中而有俭,有财而不露,重文化讲内涵求品位,造型于秀气中见大气,布局于开敞中求变化,雕饰精美而不浮华,工细又兼洗练,可见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根本特在于兼容南北,平民本。三、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艺术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是多进穿堂式民居,俗称“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那么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版〕南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是现今熙南里的甘熙故居,亦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总共有三百余间房间。南京传统民居比徽派民居宽敞朴素大气,十分讲求等级观念,比方南京甘熙故居是一座家族聚居的大宅,因为数代同堂、子孙众多,故在后世已经分门进出,各具相对
独立的民宅轴线和堂室布置。但内部仍有连通之处,建筑规模和轴线处理也有所表达主次。全宅以15号宅为中心,其余局部虽有轴线,但做不完全贯穿处理,其附属的地位由这里显现。纵观甘熙故居,严格按照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致使住宅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大致统一的等级规定。现在甘熙故居已经改造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传统民居承重体系多为木结构,屋面和楼面重量用抬梁和穿斗的构架承受,以空斗墙或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建筑。民居的根本单位为间,用一、三、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正面的庭院组成进,多进以纵深串联的方式再加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大宅院对街的大门,多设磨砖一字或八字须弥座照壁。大门大多是南向凹入,与两边磨砖鱼鳃墙组合为凹字形或八字形,上设磨砖匾墙,与街坊内青砖高墙混然一。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大宅院墙高并且从下到上略有收分。按照门厅、轿厅、大厅、花厅、正房为前后次序,布置为多进穿堂式厅房加六间两厢、六间四厢两进对合,甚至左、中、右三路五进按中轴布局,形成数组方正整饬、等级清楚、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房屋作三、五、七架梁不等,或前三后五,或前五后七,或七七连进,总取奇数即“天数〞。祠堂、书院各进往往地坪步步升高,称之为“步步高〞,梁架或多至九架。入大门,门厅、头道天井是中介空间。仪门是迎接宾客之门,过仪门,才进入内部空间。大厅抬梁式结构与穿斗式结构并用,往往任大梁结构暴露,称“彻上露明造〞。〔王其钧?中国传统民居?,北京外文出版社2021年版〕小住宅的建筑空间形式受到历代对于住宅建筑的限制,普通百姓允许建造的住宅不能超过面阔三间,其实,单栋三开间的建筑已经具备了住宅最根本的功能要求,
通常的布置形式是,当中的明间为堂屋,两旁次间做卧室,炉灶通常被置于堂屋的后部或者居室的后部。以杨柳古民居为例,门面通常面阔三间,进深四到六步架,两坡硬山屋顶。为了能在前后柱间安装分隔的板壁,故脊柱落地。大门设在门间檐墙的当中,门宕多用砖砌,也有局部使用条石门框,上面饰以门头挑檐。堂屋面阔亦为三间的硬山建筑,前面有轩,中间主体局部深四步架,后面设后廊,深一步架,堂屋内局部较为自由。四、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南京传统民居建筑中,装饰艺术主要表达在屋顶、墙身、木雕、砖雕、石雕以及门窗造型等等。南京传统民居建筑采取大屋顶的形制,屋顶是整个民居很重要的一局部,它象征着权势与地位,不容无视。屋顶青砖扁砌,面上覆盖蝴蝶瓦,装饰主要为砖石雕刻,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在正脊与戗脊或垂脊交会初的“吻〞,二是集中在戗脊或垂脊一端的“走兽〞。而在正脊和戗脊、垂脊的其他局部除了在脊身上有些起伏的线脚之外都不做其他的装饰。正脊两端形态各异的“吻〞、戗脊、垂脊上的走兽、以及正脊中央不同花纹的砖石雕,无不是极其精妙,处处象征着住宅主人的权势和地位。大门是住宅的脸面,自然更需要装饰,门头,抱鼓石,门枕石等构件上常有或繁或简地装饰造型,整体显示出一种规整而不呆板,简洁而不简单的风格。这些部位的规模和精细程度因主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有所不同,大宅的建筑装饰必然恢弘大气,雕刻数量多而精美,而普通百姓住宅那么大多数灰瓦灰墙,整体给人一种非常朴素和简洁的印象。大宅以甘熙故居为例,其现存的木雕砖雕石雕等等大都十分精美,木雕一般多用于大厅的梁架之处,如雀替、承斗大梁的驼峰以及抱梁等处。砖雕一般用于门头挑檐的垂柱、枋间、枋间夹堂以及脊饰等处,其余部位均以水磨青砖以磨砖对缝的方法予以筑砌,平滑的门头经少量的雕饰衬托,更显得精致和主次清楚。普通住宅以杨柳村民居为例,虽雕饰不及甘熙故居大宅那么繁复,但是也自有一番精妙之处。十里秦淮
在用青砖筑砌的门宕上端,叠石挑出的装饰不仅有秀丽的造型,有些在外表还施以不同的线刻图案。而在条石构成的门宕中,上端置装饰性插角。门头挑檐上用水磨青砖嵌砌的垂柱、枋子精巧美观,层层挑出的叠涩檐口形成柔和的线脚,两侧砌出的博风头常刻出桔祥图案,上部脊饰的纹饰等等,这些装饰造就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还表达在对各个装饰构件进行巧妙的分化整合,使之对室内空间的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到达增强空间审美意蕴的目的。南京传统古民居多采用木架构,所以门窗的形式自由多样,构成的法那么在门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门窗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以门窗为框,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精心雕琢的花格,构成手法也非常多样化,有重复、比照、突出重点等,这样产生各式的纹样,营造出富有特、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围与透相互因借,断和续相互调和与过渡的图案,再结合镂雕,圆雕等装饰手法,创造出内与外似隔非隔、交融渗透的空间形式。一来可以到达装饰的目的,表达主人的情趣和喜好,以及对桔祥意义的企盼。二是具有采光通风的性能,室外的阳光可以照射入室内,有效地缓解了室内空间的闭塞、压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院落里窗扇下种植的植物通过花窗的造型透映入室内,在室内留下斑驳的影子,更是带来一种动静共生、韵味无穷的美感.结语南京城经过历史的变迁,城垣之内,瓦舍闾巷却于历史中遗存,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经过自身独特文化的洗练,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于秀丽中见雄浑,呈现出介乎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间的独特建筑风格。南京又是十朝都城,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非凡气度,这是南京明清传统民居建筑兼容南北地域特之外的又一深层原因。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自成一体,形式与功能相和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