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水滋养文化名城
作者:孙
来源:《众》2010年第05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南京独有的秦淮水文化正是展示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一张个性魅力名片。
       
        一、桨声灯影彰显秦淮水文化的魅力
       
        秦淮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文化大河,自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孕育了近2500年建城史的金陵古都和千古吟诵的秦淮文化。其中,桨声灯影可以说是体现秦淮水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秦淮灯彩、秦淮画舫则是桨声灯影的独特载体。真正把桨声灯影意象推向极致的还属近代文人朱自清、俞平伯的两篇同题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游记
问世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使桨声灯影基本成了秦淮河的代名词。外地的游客要游览秦淮河,言必桨声灯影;南京人也会炫耀曾经的桨声灯影桨声灯影凝聚着历代文化的沉淀,寄托着南京人的热爱。如今,民生水利的理念又为桨声灯影的实现注入了活力。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沿河不仅有明城墙、东水关遗址公园、吴敬梓故居、桃叶渡、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还有中华门城堡、孙楚酒楼等历史文化遗存。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秦淮河畔特有的具有浓郁明清风格的河厅河房建筑,错落有致,古古香,在碧波荡漾的秦淮河水映衬下,那长廊、翘檐、马头墙轮廓出的音乐般韵律之感足以让人陶醉,流连忘返。尤其到了春节,桨声灯影的秦淮风光带更为壮观。
       
        二、山水城林构建南京个性发展
       
        南京依山而建,伴江而立,集山水城林和文化之都于一身,融名山、名河、名人、古迹于一体。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中,从现代景观环境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南京山水城
林的内涵和意义,把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结构与水环境改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结合起来的做法,在治理秦淮河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秀美的石头城公园,是秦淮河整治中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最佳典范。总投资2.1亿元的石头城段全长约1公里,位于清凉山西,金陵四十八景中著名的鬼脸照镜就在这里。所谓的鬼脸是依据清凉山而建的城墙上一块长约五、六米,宽约二、三米的砂砾岩,风雨的侵蚀使它看上去酷似一张鬼面具,因此俗称鬼脸。从明清时期起,鬼脸就是南京著名景点。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几何时,镜子湖不见踪影,鬼脸上长满了杂草胡须,石头城一度成了南京的龙须沟。在治理秦淮河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先对鬼脸进行了清理,维修了危险坍塌的城墙,重新开挖了镜子湖,提升了水位,使池中的倒影范围扩大,鬼脸照镜更加清晰易见了。治理后的秦淮河边,三层复式河岸分别可以满足不同水位时的景观需要,河岸至明城墙边则是各种树木花草的天下。到了夜晚,石头城更加迷人,海燕式的路灯在花丛与树林中翩翩起舞,泛光灯使鬼脸多了几分鬼魅彩,让人不禁想起元人傅若金所赋金陵古形胜,晚望思迢遥的诗句。
       
        三、人都加快传统与现代交融
       
        建设绿都,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而优良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南京发达的水系。为了让秦淮河真正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水利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让水利进城,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服务。从2005年起,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实施了引江调水工程,引长江水为秦淮河洗肠,引江调水线路总长40公里,每45天可完成一个周期调水,经过整治,秦淮河水质达到景观水质要求。在外秦淮河入江口,南京市水利局兴建了立体景观——亚洲唯一的大型双孔护镜门型河口闸,彻底解决了长江水位与外秦淮河水位的落差导致水位不稳的问题。在建设南京国际性人都的蓝图上,水利人描绘了浓墨重彩。投资37亿元对秦淮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文化休闲业的兴起,分布在沿河两岸的石头城遗址公园、水木秦淮休闲街区以及100万平方米的花草绿地,让内秦淮河满眼皆绿,四季有花,一年吸引200万人次的市民来此休闲娱乐。在秦淮河的整治中,为了挖掘秦淮河沿河文化资源,让十里秦淮繁华再现,相关部门还首次对秦淮河源远流长的文脉进行了全面梳理。经过对上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的搜集整理,最后形成了秦淮河历史变迁遗址遗迹典故纪闻诗词文集民俗文化五套系统资料,共收集了100余处名胜古迹、50余个历史典故、315篇诗词赋辞、220位历史名人
以及大量的古画、民俗、美食、特长等。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南京建设,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使秦淮河成为南京通向世界的精美名片。
       
        四、文化元素赋予城市文明底蕴
       
        治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为保障当今城市的文明发展,从先人行之有效的治水策略中汲取智慧,并融进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元素,是提升现代城市文明层次的绿走廊。南京秦淮河的治理注重涵盖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把城市水利的总体设计规划,融进生态、文化和现代文明、经济发展的时空构架。从而将文化的内涵渗透于千年流淌的秦淮水中,并托起一水秦淮的两岸风情。依水而建的明代城墙,与秦淮河交相辉映。治水亦修墙。从东水关到水西门完整保留的明墙,成为600多年的见证,使人们回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争硝烟,使人联想聚宝盆的民间传说。特别是石城鬼脸,水塘为镜的天
然神功,展示的是金陵历史的悠久与沧桑,是与秦淮水天然成趣的滨水文化。至于秦淮河边长干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名句起源,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秦淮河治理过程中的文化再现,为南京城深厚的文化积淀,绽放出文化元素的奇葩。秦淮河治理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升,是水文化品位的彰显。文化元素在保护水域的自然特征的前提下,与绿化、湿地、流动水体、历史遗迹相得益彰。秦淮河治理是治水的文化元素赋予城市生态文明环境的成功运作,让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随季节层次生动变化,使之成为满足城市人休闲、审美、陶冶情操的天然氧吧。200811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城市论坛开幕式上,联合国人居署把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十里秦淮”授予南京。这是联合国人居领域的钻石奖,摘取这一桂冠的最大功臣是秦淮河整治项目的成功实施。水利人为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联合国人居奖评估组长、人居署监测研究司司长唐·奥克帕拉说:秦淮河整治效应已在南京放大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绿化、安居建设尤其出。秦淮河的成功治理敲开了联合国的大门,摘取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的桂冠,被专家认定将成为全世界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