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
篇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②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
③品味词的语言之美。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
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篇二:桂枝香 金陵怀古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歌教学当中,把握好语言品味这个着力点,以诵读为纽带,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受到文化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鉴赏诗歌。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金陵文化”。
课堂导入:(2分钟)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唐诗过后是宋词,在北宋词坛正侧重于描写男女恋情与伤离念远这一类题材之际,一些有学识、有抱负的士人,把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他们一旦登高望远,凭吊
古迹,便常常兴起满怀愁绪。那愁绪又往往不是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感叹家国之忧患,古今之兴亡??这种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随而成就了名篇佳作,流传千古,经久长新。
▲请学生谈对诗题的理解?
二、1、赏析上片(10分钟)
●①女生读上片,齐读下片。(正字音、读出节凑)
自读上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说明同学们阅读和体悟细心、深刻,教师引导归类,我们一起鉴赏解决这些问题。 ●师生探讨研究上片的意象——意境——情感?
教学精彩片断(一):
师问:如果我们要整体把握上片,应抓住那些短语语或?为什么?(词的上片由哪一个词领起?哪一个词作结?)登临送目---- --画图难足
十里秦淮 师问:概括地说“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写景。”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多媒体展示)
“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秀丽的山河图)。
预设1:“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点拨:“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同学们也受了感染,有‘晚秋、残阳、西风’一定有这种凄冷的感觉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闲适怡然刘禹锡也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预设2:心旷神怡-----你能把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预设3: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再现画面(多媒体展示)美不美?词人怎样概括这种美的?
?想象一下夜晚呢?“征帆去棹”“酒旗”“彩舟”?(纸醉金迷、、繁华热闹)画面难以表现的“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视画面,体悟“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画面背后的诗人的真意。
(二)鉴赏诗词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防止流于肤浅空洞。之所以景美,还有一个原因,炼字。你能出来品味一下吗?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三)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登临送目----故国秋景---画图难足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哪位同学外出旅游过?到过那些地方感受如何?
点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思想高度,面对同样的美景感受是不同的。故国,不仅是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故国,浓缩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此人,此心情,此地,此景,又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背景)了解王安石。(生)背景:1067年,宋神宗即位时,国力凋敝,民不聊生,可皇族和官僚地主们却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在国难当头之时,身为宰相的王安石,不图官禄名位,勇敢地举起改革的大旗,农民大受其益,兵力逐渐强盛,国家起死回生,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它却触动了封建官僚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扼杀了。他在《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改革受挫壮志未酬的愤恨同时也坚定了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改革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是从关注民饥民生开始改革的。王安石是提着乌纱帽搞改革的。他看名利淡如水,视改革重如山,几经贬谪,仍然矢志不渝。王安石是封建社会里惟一不愿做轿子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司马光、苏轼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但都终被王安石的人格力量所折服。苏轼著文大加赞颂,政敌司马光亲手为其书写墓志铭,。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明确:繁华竞逐 有这种美丽的景联想到昔日的繁华竞逐亡国(相似联想)
{说明}:在恰当的时机出示背景材料,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
2、互动交流、赏析下片(15分钟)
朗读品味下片:读出信息,读出感情,读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词的上下片是怎样过渡的?
过片“念往昔、繁华竞逐”,紧扣上片对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描写而来,“画图难足”是极言其美,用明写;夜幕掩盖下的享乐生活,暗寓其中;到这里用“繁华竞逐”一语挑破,谓南朝统治者穷奢极侈,酒无度。(“极尽繁华”让人“念往昔”;如此美景应珍之,惜之)
②“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阿房宫赋》哪一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③作者意在讽刺商女吗?那是谁?一味追逐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怎样理解?
“寒烟衰草凝绿”寒烟、水、潭,虚写,凄凉,衰败,没有生命力。深秋了还凝结着伤心的碧,如人在发呆失神。
: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思想感情),前者是基础。“读出问题”是读诗的最高境界,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此基础上,相机教学。
●试背念往昔繁华竞逐---悲恨相续----漫嗟荣辱
三.拓展、探究、比较(8分钟)
问题设计:王安石这种“吸取历史的教训,通过改革,避免重蹈覆辙。”的深沉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点拨:“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与时代同行,为百姓放歌!
四、个性化解读——撰写鉴赏文章(8分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