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众歌曲蓬勃发展,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音乐活动的主流,更在历次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宣传与鼓动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整理分析1919年至1949年的众歌曲,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众歌曲在题材、歌词、音乐、词曲结合这几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近现代;众歌曲;歌曲特征
众歌曲是在众中较易流传,众较喜爱的音乐作品,是对生活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反映。1919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相继发生,全面推进了中国人民的“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爱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众性的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众歌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纵观1919—1949年的众歌曲,从题材,歌词,曲调等方面显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题材特点
20世纪上半叶,众歌曲的内容与时局发展紧密结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反映“五四精神”的歌曲。如:萧友梅《问》《五四纪念爱国歌》。2、工农革命歌曲。反映20年代工农斗争的歌曲,如《安源路况工人俱乐部部歌》、《五卅运动》;北伐战争中出现的《国民革命歌》等等。3、反映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生活的歌曲。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如:《开荒》《八月桂花遍地开》;对革命、领袖、红军的歌颂,如:《打破旧世界》《刘志丹》《盼红军》;反映革命斗争的歌曲,如:《秋收歌》《会师歌》;宣传教育的歌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4、抗日救亡歌曲。20世纪30年代以后,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救亡歌曲成为这一时期歌曲的主流,如: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在太行山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等等。5、反映国统区的讽刺歌曲。20世纪40年代,在国统区出现了许多反映其黑暗统治的歌曲,如:冼星海的《打倒汪精卫》,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孙慎的《民主是那样》,李焕之的《两面派》等等。6、儿童歌曲。这一时期创作的儿童歌曲,把儿童的生活、理想、感情与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如:聂耳《卖报歌》,李捷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
二、歌词语言
20—40年代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白话文盛行,歌词的文体不再采用晦涩难懂的旧体诗,而是以由长短句组成的汉语新体诗为主。歌词的语言不只追求诗歌的艺术个性,更注重与音乐相结合塑造艺术形象,在行文上近似于口语化,通俗易懂。如《毕业歌》的歌词(田汉词、聂耳曲):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全篇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国家的悲惨现状,呼吁青年学子毕业后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的历史重任。在韵脚上,全文没有严格遵照古诗词的平仄音韵,而用近似口语表达的音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也非常具有动力感。
三、音乐特点
20世纪20—40年代,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歌曲是当时的主流,这类歌曲音乐情感激荡,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其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旋律上,有的借用现成的曲调,如民歌、小调、戏曲曲牌、国外歌曲等稍加改编而成,如用《孟姜女》填词的《五卅运动》等等。更多的是由作曲家新创作的而成,这些歌曲旋律往往比较短促,坚强有力,音域不太宽广,比较重视民族风格,同时也吸收借鉴外国音乐的元素,如《游击队之歌》。2、节奏节拍上,节奏清晰,强弱分明;节拍规整,富于动力性,常用4/4或毕业之歌4/2拍子。如聂耳的《义
勇军进行曲》、《毕业歌》。3,曲式结构上,总体较为简单,有运用民间小调“起、承、转、合”的结构,有三段式的西洋曲式结构,并创造了一些适应新体诗的自由结构。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全曲共八个乐句,采用动机连续发展的手法,使乐曲一气呵成。4、调式调性上,有些采用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如《娘子军连歌》;有些则运用西洋大小调式或者将民族调式与大小调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如《游击队之歌》。5、音调性格上,战斗性歌曲,往往坚决果敢、激昂慷慨,如《大刀进行曲》;工农歌曲,沉着有力,坚毅乐观,如《码头工人》;儿童歌曲,简洁明快,轻松活泼,如《卖报歌》。
四、词曲结合
众歌曲大多数采用一字一音的结合方式。这一时期的歌曲,内容大多具有叙事性,表现人民的苦难及爱国救亡的心声,旋律往往简洁明快,铿锵有力,因此,采用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式,更容易词义的传达及歌曲中慷慨激昂的情绪的宣泄。如《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毕业歌》等等。
五、结语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作曲家创作了许多紧扣时代脉搏的众歌曲,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许多众歌曲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宣传与鼓动作用,号召人们参与到爱国救亡的运动中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歌曲已不复当时的影响,但他们的影响依旧深远。众歌曲的作曲家们将他们的创作与时代,与广大众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创作上,他们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并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些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很好的启示:音乐创作必须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吸收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要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工作者,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性,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与人民众相结合。这样,中国音乐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刘再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述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 史书园.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歌曲创作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9,0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