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7那么
从教十几年了,一直努力想做一名好老师。但总觉得自己与好老师相差甚远。
在我心中,好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爱是教育的核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的总根是爱。”做为教育的履行者老师,爱学生是自己的天职。好老师爱学生不仅爱优秀生更爱那些差生,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给予的爱,更需要老师对自己的成认与鼓励。有时候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翻开他们的心灵之窗,都会帮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在好老师的眼里没有一个差生,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他们都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好老师爱学生不仅爱学生的优点,还能容纳学生的缺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学生的缺点恰恰反映出来孩子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只要耐心、悉心地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正缺点,孩子最终会成为出的人。一位好老师不但热爱自己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职业。在他们的眼里不把自己的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她看成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他们爱自己的岗位,虽然明明知道这个岗位的平凡与普通,但也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把奉献当成乐趣,甘为人梯,默默品尝教育的幸福。
其次,一名好老师会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以为自己当了老师学习就可以停止。我们常提的教师是“一桶水”“一缸水”“长流水”不就正好说明,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如果停止了学习的脚步,就会成为教育体系中的落伍者。好老师能抱定终身学习的观念。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因此每个人都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坚实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以及自己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的教育实践知识。正是有如此丰厚的知识底蕴,他们使学生学习的权利得到最有效的保障, 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过得光彩夺目。
一名好老师,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把钻研业务当成是乐趣。在教学的道路上,他们不被功利所钳制,注重于扎根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与选择,在实践与反思中总会对自己的教学产生独特的见解。他们不安于现状,墨守成绩,而是孜孜以求地钻研、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凭着这种坚毅和执着,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好老师是阳光,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好老师是雨露,滋润孩子奋进的心田。好老师更是一座丰碑,值得大家去敬仰,朝拜
针对教师素养这个话题,我来说一说我心目中好教师应有的品质,特别是针对教育界的现状,我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坚持什么。
一、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做一个优秀知识分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对于教师来说,做人更是第一位的,因为教育是精神事业,一个教师精神素质好不好,会直接在教学的态度、内容、方式以及与学生的关系中表达出来。和传授知识相比,教师作为一个人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是更重要的。我们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难忘的必是那种具备人格魅力的老师,他们在我们人生早期所给予的启迪和熏陶,其作用之巨大,往往使我们终生受益。
精神素质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应该是智情双修、德才兼备的人。因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智育,我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当然应该是知识分子,而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一辈子热爱智力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用这个标准衡量,在我们今日的教师队伍里,知识分子太少了。许多人走出校门、结束了学生生涯之后,就停止学习了,殊不知你现在走进另一个校门、开始了教师生涯,就更应该过一种高水平的智力生活了。如果你自己没有求知的激情,怎么可能在学生心中点燃同样的激情呢?所以,我认为,
一个好教师理应把自己定位为知识分子,永远保持学习、思考、钻研的习惯。
二、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目的。
谈到教师的道德素质,我认为爱学生是最重要的师德。如同罗素所说,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学生的年龄越小,这一点就越重要,因为孩子尚缺乏理性判断和情感自主能力,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爱学生当然不是外表的随和,仅仅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当作目的,这是对爱学生的实质的准确表述。爱学生的教师,一定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成长真正负起责任来。正因为如此,他会为每个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到自豪,视为自己的人生成就。一个教师是否真爱学生,学生心里最清楚,他一定会受到学生广泛的敬重和喜爱,而我们也就有基本的理由成认他是一个好教师。
三、懂教育,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以教育为职业,按理说都应该是懂教育的,其实不然。一个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自
觉不自觉地都表达了某种教育理念,但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尤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果缺乏独立思考,更可能是错误的。
就单个的教师而言,教育理念不是孤立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必定是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是他的整体精神素质在教学上的表达。说到底,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个在人性意义上优秀的教师,他在自己身上就领悟了人性的珍贵,绝不会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相反,那些用这种方式教学生的教师,自己的人性在相当程度上往往是不健全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这种内在的差异几乎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但是泾渭清楚,一目了然。
不过,要自觉地、坚定地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只凭直觉。我认为,一个教师无论教的是什么课程,教育理论都是他的必修课,而且应该在教学生涯中不断重温和深化。在这方面,我建议读一些教育哲学的著作,而不要限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之类,因为教育哲学所探讨的正是教育理念,即教育的根本道理。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写了教育论著,例如洛克、卢梭、康德、杜威、怀特海,他们的教育主张未必一致,但皆深谙人性,各有真知灼见,认真地读一读,一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四、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使之对你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就只好靠灌输,其效果如何,当教师的都很清楚。一个学生对某一门课能否发生兴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学生的天赋类型,二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好的教师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所教的这门课发生强烈兴趣,但可以做到使天赋类型适合的学生发生强烈兴趣,而使多数学生发生一般兴趣。
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当然不能单凭方法。实际上,这是对教师的综合智力素质的检验。首先,教师对于自己所任的课程,在基本原理方面要做到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现在教育部门在提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开展,我的看法是,这不应该是要求教师的知识到达相关学科中的专业水平——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只应该是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的通晓和熟练,因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其次,基础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中小学教师不管教的是什么课程,都应该是通识之才,有广泛的知识兴趣和人文修养,如此才能把所任课程的教学做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也产生兴趣并易于领会和接受。受伤的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