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战争诗的基本主题有:建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活的艰⾟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门的怨愤和归家⽆望的哀痛。下⾯是为⼤家带来的:战争诗:⾟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弃疾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可怜⽩发⽣!
译⽂
醉梦⾥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声。把烤⽜⾁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样跑得飞快,⼸箭像惊雷⼀样,震⽿离弦。(我)⼀⼼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发⼈!
注释
醉⾥: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点灯。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百⾥:指⽜。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
五⼗弦:本指瑟,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样;的卢,马名。⼀种额部有⽩⾊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中⼀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喻拉⼸时⼸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后:死后。
可怜:可惜。
创作背景
  ⾟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东济南)参加了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闲居近⼆⼗年。公元1188年,⾟弃疾与陈亮在铅⼭瓢泉会见,即第⼆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分别之后。
赏析
  此词以两个⼆、⼆、⼆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句,只六个字,
却⽤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个壮⼠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物的内⼼活动,去想象⼈物所处的环境,意味⽆穷。为什么要吃酒,⽽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看?……这⼀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不必说明。“此时⽆声胜有声”。⽤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这⽆⾔的动作更有⼒地展现⼈物的内⼼世界。
  “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在夜深⼈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法⼊睡,只好独⾃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刚⼀⼊睡,⽅才所想的⼀切,⼜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连营。”壮⼠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个军营连着⼀个军营,响起⼀⽚号⾓声。这号⾓声,富有催⼈勇往⽆前的⼒量。⽽那位壮⼠,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跃⽽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梦⾥”所想的⼀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也⽤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极其雄健的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兵们⾼昂的战⽃情绪。“⼋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兵⼠们欢欣⿎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军中奏起振奋⼈⼼的战⽃乐曲。⽜⾁⼀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了战⽆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构成的。后⽚的起头,叫做“过⽚”,⼀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有联系,⼜要“换意”,从⽽显⽰出这是另⼀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弟》如此,这⾸《破阵⼦》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磅礴,直贯后⽚“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连续出现的画⾯:敌⼈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先⼠卒,乘胜追杀,⼀霎时结束了战⽃;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那真够得上“壮词”。然⽽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孜孜以求的理想⽽已。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化⾝为词⾥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峰,忽然⼀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发⽣!”⽩发已⽣,⽽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徒有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战
场”(借⽤陆游《陇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为⼈才⽓豪迈,议论纵横。⾃称能够“推倒⼀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弃疾,留⼗⽇。别后⾟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以后⼜⽤同⼀词牌反复唱和。这⾸《破阵⼦》⼤约也是这⼀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段,⼗分⽣动地描绘出⼀位披肝沥胆,忠⼀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表现了词⼈的远⼤抱负。末⼀句是⼀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能,想到⼈民的⽔深⽕热,想到所有爱国志⼠报国⽆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这⾸词在声调⽅⾯有⼀点值得注意。《破阵⼦》上下两⽚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节。上下⽚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盾统⼀。作者很好地运⽤了这种⽭盾统⼀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公复杂的⼼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准备、战⽃进⾏、战⽃胜利等许多场⾯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词在布局⽅⾯也有⼀点值得注意。“醉⾥挑灯看剑”⼀句,突然发端,接踵⽽来的是闻⾓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发⽣”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的写法,如果运⽤得好,往往因其出⼈意外⽽扣⼈⼼弦,产⽣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法也正表现了⾟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弃疾运⽤这样的艺术⼿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法正密切结合他的⽣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志难以实现,⼼头百感喷薄⽽出,便⾃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般只讲究⽂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有⾸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还家尽锦⾐。宫⼥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七⾔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