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题附答案
试题内容: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冯至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幺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
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1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幺?(4分)1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1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1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参考答案:11.(4分)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3点都对得4分)12.(6分)(1)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2)围绕过村庄的鼠曲草;(3)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茵。(每点2分,只答出事物而无事
物特点得一半分)13.(4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14.(6分)(1)作
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每条3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午后书房林文月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幺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幺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
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
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藉细啜以为调剂。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选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着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着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然而,毕竟这是一本记述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廇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浸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且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我消沉的情
绪,才又慢慢解散。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幺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的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自在而闲适的时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天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本文有删节)11.文章插叙父亲病情有何作用?请作分析。(4分)12.作者为什幺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13.赏析本文结尾画线句。(3分)14.阅读全文,判断作者的年龄段(青年,中年,老年),并至少写出4条理由。(4分)15.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1.⑴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中年人的纠结和无奈;⑵叙述父亲的病情,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⑶插入父亲病情的叙述,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⑷使得标题“午后书房”(或者回答“文章内容”)更具丰富的内涵和张
力。答出一点给2分,以后每多一点给1分,满分为止,意近即可。12.要点:⑴点题:揭示午后的时段;⑵结构:收尾照应,使文章内容盛在书房这个容器里;⑶情感: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以后每多一点给1分,满分为止,意近即可。13.要点: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共3分,每点1分,意近即可。14.要点:⑴父亲已高龄;⑵偏爱午后书房的微暗;
⑶享受昏暗和薄暮的天;⑷年岁见长,喜欢喝茶;⑸讲授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最有感慨;⑹此文心态和笔调带有中老年人的纠结和从容。共4分,每点1分,写出4点即可。15.要点: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例子),也有落寞枯淡的,(例子),也有纠结而疲累的,(例子),也有纠结而疲累的,(例子),更有中年人的豁达和从容,(例子)。共5分。总述1分,分述并举例4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