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
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9、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2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意识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白马非马"的命题 (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6."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肯定方面是指(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3.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一因多果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