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某些新德意志乐派的反对,但这些反对并未阻挡李斯特探寻音乐真谛的脚步。《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创作于该时期,题标注为《诗意的随想》,包含《哀诉》《轻盈》《叹息》[2]。
《叹息》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气息,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情绪的宣泄。乐曲贯穿着连续、快节奏的分解与轻柔的琶音,左右手交替奏出主旋律,琶音也随着旋律自然流动,如同大海波涛一般时而平静、时而汹涌,这也是《叹息》被翻译为《大海》的原因。优美如歌的旋律令人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大海,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乘坐在小船上、飘荡在海面上,享受着片刻的闲逸、情境。和弦的美妙变化带动着旋律线条的起伏,加之细腻的伴奏,如倾诉一般展现出新奇的创作手法。至此,乐曲都有着田园诗歌一般的意境,但结尾处不可预料的下行全音阶大三度和弦,如同黑暗中一声沉重、无奈、情绪复杂的叹息。
二、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的艺术特
《叹息》是李斯特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以传统的体裁形式为基础,加入了个性化的处理,使得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尤其是对主观情感的表达、对爱情的独特见地,使得此部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十分鲜明,具体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结构曲式的自由性
钢琴作品《叹息》为单三部曲式,包含引子、呈示部、补充、连接、中段、连接、再现前准备、再现段、尾声。引子部分由两小节构成,降D大调,以分解和弦强调主调,由四组相同的琶音展开,左右手交替演奏并增强右手旋律彩;呈示部为3至22小节,包含两大乐段,第一乐段包含两个对比关系乐句,降D大调。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结构相同,由降D大调变为A大调,主题鲜明且和声简单。高声部旋律线条明朗,低声部用分解和弦伴奏,旋律有着较强的流动性与朦胧感。呈示部乐句特点鲜明,3至8小节为a乐句,旋律平缓,从9小节开始情绪发生转折,到12小节音乐情绪回归平缓,如倾诉般欲言又止,似深夜的叹息。13至18小节为a 乐句的变化重复,节奏加快、情绪高亢、力度增强,突出主旋律彩。19小节开始为主题的发展,20小节到达最高音,情绪瞬间迸发,在21小节有所回落,体现出复杂深刻的情感情绪;呈示部的补充从23小节开始,至26小节结束,在低音区奏出,营造浑厚低沉的音响效果;27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分,由A大调转变为f小调,铿锵有力中体现出一种紧张、不安,一连串渐强的下行八度体现出无奈情绪;30小节开始进入中段,包含两个对比乐句,调性由F大调变为C大调,该部分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左手八度低音,右手连续琶音,左右手交替并衔接,使得气势恢宏,进入华彩部分后力度减弱,丰富乐曲戏剧性与表现力;中段后连接部分调性为C大调,情感与中段衔接,似乎是在抗争命运后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疲乏;再现前准备部分为降D大调,三小节的六连音同音反复,情感愈发细腻;再现段是对呈示部第一乐段的再现;尾声调式不稳定,低声部单音与高声部琶音反向进行,推动情感情绪持续递进,最后的柱式和弦如叹息一般,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3]。
18世纪下半叶,无论是古典乐派还是浪漫乐派,在音乐艺术创作与表现中都在积极融合民族性要素,预示着民族乐派的诞生、形成与持续发展。匈牙利钢琴家、音乐家与指挥家李斯特,在钢琴艺术创作与演奏中同样凸显民族性,其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善于运用民族音乐元素为钢琴作品增。该时期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技艺达到巅峰,成为主流钢琴音乐的代表与先驱,他追求极致的炫技奏法,但在乐曲结构曲式上既不完全否定传统,又对不受传统的约束,在保留传统音乐创作理念、方法的同时创造出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独特曲式,且追求更加丰富的戏剧性与乐曲规模。
触动心弦钢琴作品《叹息》的结构曲式具有自由性的艺术特,“主题变形”的手法使得主题在各个段落中不断变换,统一全曲的同时体现一种对称之美。为发挥钢琴器乐在不同音区中的音优势,体现出钢琴富于变化的音特点,李斯特用轮指跨越三个八度的音域使钢琴音乐彩纷呈、层次清晰。在和声运用上,《叹息》实现了创新性突破,交响性、歌唱性音乐材料的运用使得乐曲有着如何般的旋律、恢宏的音响效果。以大音程跳跃模仿小提琴跳弓,情感在瞬间爆发并直击心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与冲击力。乐曲在连串的琶音中展开,充满了连续、快节奏的分解,双手交织交替以奏出主旋律,双手琶音衔接以进行伴奏,使得全曲旋律优美如歌且具有装饰性,旋律与伴奏的结合也让左手形象更加丰富,拓宽了左手声部的音域。加之踏板演奏的辅助,使得各个音区丰富的和声交织融合,乐曲的旋律如同大海波涛一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之美[4]。
(二)音乐的标题性
标题音乐是以文字表明作曲家创作意图、揭示音乐作品内涵与思想情感的器乐曲,而用以描述、情感抒发的文字便是标题。
第9小节与上述节奏不同,由七连音变为八连音,此时的演奏需要处理好节奏的变化、衔接与切换,要保持节拍一致,与全曲的节奏相统一,左手低音演奏中要注意还原,为情绪的爆发与情感的递进做好铺垫,预示着声音的后续变化。第11小节,主部旋律结束,预示着下一小节主题的变化,该小节包含着两次延长记号,要注意该小节复附点音符演奏。与此同时,该部分旋律声部出现了附点音符与复附点音符,以八分附点音符对应六连音,以八分复附点音符对应七连音,两处延长记号为节奏的变化提供了启示,在演奏该部分时要高度重视音乐旋律、节奏的整体协调性,在全曲的节奏框架下结合延长记号处理好节奏的变化,奏出灵动美妙的音乐。在第30小节要注意在中低音区奏出主旋律,把握好节奏,第一拍八分音符与三连音需要双手交替,右手转指时要连贯自然、一气呵成,给人以自然流畅之感[6]。
(二)踏板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运用按照踏板效果、踩踏板的深浅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柔音踏板、弱音踏板与延音踏板。钢琴作品《叹息》演奏中对踏板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引子部分力度由强到弱,四组琶音推动音乐进行并如同大海般循序渐进,需要用踏板以体现出音的细腻变化。演奏引子部分时可以运用延音踏板,控制好踩踏板的力度,用四分之一踏板烘托主旋律,让连串的琶音更加清澈、干净,并通过踩踏板力度的细微调控产生力度的强弱变化,由远及近地呈现音乐所描绘的景物。第69小节的伴奏较为特殊,可以运用音后踏板,即手上弹出新的音后迅速、灵活地踩下踏板。第69小节中,由左手奏出第一组最低音,由右手奏出第二组最低音,音后踏板的连续使用自然形成了手与脚的切分节奏性的动作状
态,清晰区分最低音旋律与琶音,在演奏时需要把控好踏板切换的速度,到踩踏板的关键节点。第37小节的华彩部分适合运用颤音踏板,即连续不断急速半环快速抖动的踏板,要求踏板踩得轻盈,以抖动的方式使得声音不干涩、不生硬。使用颤音踏板时要注意手脚间的协调,可以在重复规律的第一个音上换颤音踏板。
(三)触键技巧
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触键方式、力度、速度等都会使得弹奏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诠释钢琴作品时应当结合作品分析、审美感受、情感体验等把握好触键技巧,在尊重原作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演奏风格。钢琴作品《叹息》中黑白键的分配十分精妙,也要求触键时突出钢琴音的特点与魅力。而触键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不同艺术家的触键技巧往往体现其艺术风格,如莫扎特的作品要求触键灵动活泼,使得旋律波动起伏、情感彩分明;而贝多芬的作品要求触键有爆发力,体现出深刻哲思。《叹息》作品中,情绪波动较小的乐段适合运用指力触键技巧,即以指尖接触琴键,手指触动琴键的同时向内勾,通过指尖对琴键的抓力弹奏出声音,打造出玲珑剔透的音响效果。在弹奏最低音时,可以采用手力触键技巧,即肘关节保持放松状态,与手腕力量带动手指触键,控制好触键的力度以体现出钢琴的音特征。在演奏第27小节时可以运用全臂触键技巧,即将手臂整体的力量经过手肘、手腕传递给手指,细致感受不同方式下力度的细微变化,体现出乐曲的层次性[7]。
结  语
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是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与艺术特,体现出李斯特的音乐思想,对人道主义的追求以及热烈、饱满且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此部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精致的装饰、美妙的旋律都为当代钢琴艺术创作提供了启示,也对钢琴演奏技巧提出更高标准。在深度分析此部作品艺术特与艺术处理方式的同时加强习练、注重创新,才能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舒宇.浅析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艺术价值及演奏[J].明日风尚,2022,(24):41-44.
[2] 王钠.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分析[J].黄河之声,2022,(15):116-118.
[3] 杨梦.李斯特练习曲《叹息》及其教学实践[J].当代音乐,2022,(08):62-64.
[4] 孙晨斌.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创作与演奏[J].当代音乐,2022,(08):132-134.
[5] 李倩.浅析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感情彩与演奏特点[J].黄河之声,2021,(16):47-49.
[6] 黄嘉清.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21,(04): 58-66.
[7] 周思铭.浅析旋律发展在即兴伴奏中的应用——以李斯特练习曲《叹息》为例[J].艺术评鉴, 2021,(0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