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胡潇(1998—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近几年来,大众对娱乐综艺的狂热追求,电视舞蹈节目也被不断推出。曾经一度热映的《舞林大会》 《热血街舞团》 《中国好舞蹈》等节目都运用多种形式以舞蹈为载体短暂地激起了浪花后又重归平静,这也是当下文化产业呈现日趋“平面化、浅薄化”态势中的不可逆。然而,对整个舞蹈行业而言,并未改变受众面小的局促境地,正如剧场之内,多数演出仍被迫面对一次次不尽如人意的上座率,演员在舞台下排练上千次后上台表演,满心期待观众席的掌声与喝彩却又一次次落空,在“高雅艺术与大众市场”的博弈中举步维艰。舞蹈艺术和大众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断层。将舞蹈艺术向大众宣传推广、推动舞蹈艺术“破圈”,仍是舞蹈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冲击融合下,湖南卫视舞蹈竞技类节目《舞蹈风暴》实现了一次全方面多层次的强有力创新,填补舞蹈市场空白,为助力舞蹈等小众艺术垂类节目破圈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
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统一
内容始终是每一个节目的核心,《舞蹈风暴》以“内容为王”,不断强化综艺节目的叙事性,引发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触动心弦。单一的技术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没有情感的技术只是浅
层次的技术,并不能打动人心。犹记得第一季冠军胡沈员的舞蹈《儿时》通过许多动作态势、肢体中的细节将母亲内心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表现地淋漓尽致,借外化的肢体动作表达细腻的情感,同时兼具艺术性。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高雅,而且也能触及到具有烟火气息的生活。主持人何炅热泪盈眶地说:胡沈员的鬼脸,是整支舞蹈最戳心的部分”。舞蹈本身其实就是表达,而强化了叙事的舞蹈更能触发观众泪腺,感染观众。《舞蹈风暴》经开播就获得极大关注度与讨论度的原因之一,就是巧用舞蹈叙事性元素来增强可观性,达到与观众间的情感共鸣,抒发人文情怀,这是一大重要创新。正是这些一个个蕴含温度与深度的故事,给舞蹈注入了真情实感,也让观众看到绚烂技巧之外那些有情感的鲜活的真实的灵魂,让艺术有机会被听懂。
不仅如此,该节目容纳了现代舞、古典舞、芭蕾舞、街舞多种不同形式种类的舞蹈,更呈现出了舞蹈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致力于将舞蹈艺术从小众推向大众。节目打破了传统舞种的界限,不同舞种同台竞技,为观众带来了多元的舞蹈风格与不同的舞
蹈观赏体验,在这基础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观众,也让观众知晓了舞蹈文化艺术的张力,为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增添彩。舞者是节目的参与者也是关键性因素,这些优秀的舞者技术高超,舞种丰富,是导演用包容性和平等尊重的眼光寻的宝藏舞者。然而,对于节目来说,这些舞者身上最可贵的并不是身上已有的光环,而是对舞蹈的纯粹热爱和自己理想的坚守,他们代表着中国新生的舞蹈力量,更是在这个时代下拥有闪光品质的学习榜样,更是在社会中一真实普通的却又不平
凡的追梦人剪影。
二、技术与艺术融合创新触动心弦
节目高度把握市场风向和受众需求,涉及诸多可供研究借鉴的创新之处,高新技术因子赋权,为《舞蹈风暴》“出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迎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需求。而电视综艺节目本身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展现,因此给观众提供的也必须是全方面的审美体验。“风暴时刻”这一创新模式设定,是国内首档采用此技术进行拍摄的舞蹈类综艺节目,它是技术与美感的完美融合,是高难度肢体动作和情感的再现和停留,打破舞蹈与观众的审美壁垒。节目采用了128台摄像机、以360度视角展现舞者最美瞬间,通过灵活运用镜头语言,结合远、近景切换,多角度画面组合全方位地为观众展示舞者表演的高规格视觉盛宴。“风暴时刻”这一瞬间既是对舞蹈技术的极致展现,也是烙有舞者独家印记的“舞者名片”,让评委能够聚焦细节,不会因为0.1秒的恍惚而错过那一刻舞者最想表达的内容,更能看清舞蹈在这瞬间内创造出来的震撼之美,为风暴评审团和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评价和欣赏维度。既能定格完美瞬间,也让不完美无所遁形。“风暴时刻”所做的,就是帮助舞者留住最炽烈、最深邃、最值得的瞬间。
三、新媒体下的立体营销及主持人定位转换
《舞蹈风暴》“背靠”拥有坚实观众基础和强大影响力的湖南卫视,加上知名主持人何灵的人气,已经占据一定的话题度和讨论度。在形式大众化和内容专业制作化上,也充分了解了观众的喜好,挖掘更多潜
在受众。不仅如此,节目利用视频网站、、抖音短视频等实现了全覆盖式媒体矩阵传播,与观众展开精彩互动。其次,每期节目中具有话题性的关键词都会被推上微博热搜榜,以此吸引潜在受众了解节目,有效地提(下转第186页)
摘 要:在中国娱乐舞蹈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增长的今天,舞蹈作为小众艺术的代表,想要拥有广泛的受众,满足各方面人的审美期待,将艺术自上而下地普及化,并非易事。《舞蹈风暴》作为一档原创舞蹈电视竞技节目应势而生,它不落俗套,以独特全新的制作模式和对当今艺术传播的思考带给了我们大众一场艺术审美的视觉盛宴。它将艺术创作与技术结合,将趣味与高雅融合,不论是在艺术类综艺节目的制作还是传播方面,都为我国舞蹈类综艺树立起了又一个新的标杆。关键词:《舞蹈风暴》;创新;艺术;大众
浅析电视舞蹈类节目的创新模式
——以《舞蹈风暴》为例
胡 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上接第184页)高了节目的知名度与收视率。巧用平台设置,提高用户粘性,勾勒受众画像,缩小传受鸿沟,满足受众依赖。
而“风暴伙伴”的角定位与以往传统意义中的“主持人”也不尽相同,在这场“真人秀”节目中,让平时惯用肢体语言在前台表达的舞者有了更多坦露心声的机会。因为对于许多专业观众而言,他们已习惯在舞台和角中去认知舞者,但对青年舞者本身知之甚少的观众而言,《舞蹈风暴》在竞演开始前会播出十几分钟关于选手练舞的场景,何炅在一旁以“风暴伙伴”的身份在后台对舞者的生活、创作理念进行一个简短的访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比赛带来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展现出了舞者生活化的一面,让观众多方面地了解作品背后鲜活的舞者个体。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们才得以“近距离”接触舞者,了解舞者的从艺历程、艺术观念或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前台”与“后台”的方式使得舞者在节目中可以通过更接近自我真实状态的方式展现自己。正因如此,有了基本的熟悉和了解,也使得观众更易在作品中与舞者快速建立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带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得表演立体化形象化。对于节目效果上,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能够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让受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丰富其内在情感。
四、《舞蹈风暴》的冷思考
舞蹈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与小众”的传播问题,更是“里圈与外圈”的破圈问题。舞蹈的“专
业化”、“小众化”给外行人画了一个封闭坚硬的“里圈”,舞蹈作为艺术的“天花板”,其门槛较高,受众层次相差大。同样是在观看《舞蹈风暴》,拥有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或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内涵,而中国大部分非舞蹈专业的人是看不懂的。虽然话题量无数,然而大多数普通观众还是以谈论选手们的“颜值"和令人惊叹万分的高难度舞蹈技巧,对舞蹈的情感内涵很难领会,这些都需要后续在老师的点评解读中观众才能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以及欣赏这支舞蹈作品。但是这样的赏析课,也很难在长期的节目中持续,只是短暂普及。
此外,“长尾效应”不足,首先,普通受众日常对舞蹈表演者的关注度较低。尽管参赛众多的选手获奖无数,身上自带光环,但普通大众也鲜有人知。此外,《舞蹈风暴》是一次很好地将高雅艺术推向大众的尝试,要让大众做到平视高雅,提升通俗,这还需要更为广阔的宣传阵地,增强受众粘性,在综艺火花消散之后,舞蹈艺术这样的小众文化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依然值得业界继续思考和不断地实践探索。
五、结语
《舞蹈风暴》节目不仅符合综艺的娱乐需求,更提高了大众的审美素养,为社会提供了舞蹈人的温度。在傲人光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节目新技术的实践运用以及正确的价值引导和立意导向,标新立异寓意深远。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是如今每个电视行业媒体人都应深思的地方,也是综艺节目创作的不变方向。我们坚信,随着业界发展和舞蹈人的立心担当,以及大众的艺术修养提高,舞蹈一定
会迎来大众自发选择的共赏时代,散布属于它的点点星光,而我们普通大众也能触碰艺术的穹顶,近距离品味高雅文化,感悟舞蹈之美,感受人文之美,赞叹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阿斯茹.电视舞蹈节目的现状及创新模式思考[J].新闻战线,2016 (18):85-86.
础之上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感受,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主观与客观
主观感受应该是一位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我们在学校的泥塑习作大部分是以人体为主的,运用雕塑形式的语言,通过客观在现的手段,来达到主观表现的目的。在这里我们的再现是客观的,而我们其实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二者同时的。在这里二者也应该是统一,相辅相成的。在习作中我们客观的塑造对象虽然不是目的,但首先要有这样技术能力,如果不具备再现能力,表现就更不要提了。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也会经常说;“先仔细观察客观对象,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我们会形成自己对对象的认识和感受,而这种感情和主观的感受又是来自客观对象的,真正的艺术品应该都是有感而发的,就像音乐家谱曲,诗人作诗一样,我们所要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抒发对自然感受的是雕塑。我们将自己的热情融入习作当中,在习作中不禁体现我个人的主观表现,
还要你根据模特对象的不同形体特征,年龄来塑造。甚至我觉得还可以适当的夸张,但这只是对客观对象感受的一种强调,很多老师都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做东西太过主观,我也很快的发现这个问题并加以改正,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模特太远。
模特是我们写生的客观对象和依据,而且习作是为了解决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问题,不能有过多随意性的东西。应该一是要在作品中保持某种与对象原型的客观相似性,二是要有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情感的来源,要依赖于对客观对象的最初感觉。我们不是一味抄袭自然,也不是脱离模特随心所欲。它真正质朴的应该是艺术家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是艺术家因客观对象的情感触动流露出的表现。没有客观便没有艺术,没有主观也没有艺术,没有主客观的统一还是没有艺术。朱光潜先生认为:“能牵动人心魂的作品是平衡了主客观对立后的统一,主客观之间没有成分的配方比,应该在于作者与对象的心性的同一。”李桦说到:“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们都承认形神是共存而且是互相依赖的,既非混一,也非分离。”[1]
我们要真诚的去感受自然同时,也要去尊重自然,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别人。就像钱绍武说:“情感真诚的,艺术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的情感。”[2]
四、结语
以上所述是本人对习作以及雕塑创作的一些总结和感悟,学习与自我总结的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失落,但
经历一次这样的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蜕变,期待在雕塑的路上越走越远。参考文献:
[1]李桦.论形与神及其他[J].美术,1984(04):49-50.
[2]钱绍武.雕塑艺术形式语言之我见[J].雕塑,200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