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
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而把中间过程或某些情节省略和跳过。这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实写出的一些片断,把省略和跳过的(虚写的)中间内容想象出来,把形象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间,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首联先写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思念雁的情景,可是颔联却突然展示出高远云天中它那孤单纤小的身影:云海茫茫,路途遥远,它却不避艰难在那里追寻。同时描写了它心意的执著坚定:它望断远处云天也不见自已同伴的身影,但它却好像已经看见了一般;它声声哀鸣,虽不见同伴的应答,却又像已经听到了同伴的召唤。在首联和颔联之间,作者就运用了虚缺的写法,将孤雁先在近处追寻,追寻不到时并未放弃努力,而是千回百转,越追越远,越寻越高,直到高飞云天这样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省掉了。我们鉴赏这首诗时,首先就应当根椐上下文已写出的部分,运用由部分到整体的相关联想填补虚掉的内容,想象出它追赶雁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孤雁的执著精神,把握它的完整形象。
2、有些诗歌还常常只是集中突出地展示事物本身的姿态,而不去交代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任何背景材料,鉴赏时要善于透过事物本身想象出它的广阔背景来。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只是集中笔墨突出地描写石头城的现状:山环绕、潮水默默拍击、冷月当照(这是实写),对它的历史却只字不提(这是虚写)。鉴赏时就应该通过实写的眼前景象,运用相关或相反的联想,把它过去的无限繁华热闹想象出来:如春风吹送,彻夜笙歌,人声鼎沸,欢乐无时等等。在联想中体验作者的那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有些诗歌还经常通过比喻、象征、比拟、夸张等方式,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鉴赏时应该抓住这些虚拟的形象去类比想象实体事物,从而把握实体形象的特征。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鉴赏时应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作者自已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4、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借助于希望、借助于推测、借助于回忆等等。鉴赏时应抓住这些虚笔联想到它们折射出来的现实。如李煜的词《望江南》:金波的诗歌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通篇写梦,表面上写的是对住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处境的凄凉。作者对他当前的处境不置一词,而是通过梦中生活的繁华进行反照。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鉴赏时就应该抓住梦中情景,从反面想象作者的现实处境。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乡,但后两句却逆写了兄弟们思念他。这里用虚笔假想了家乡兄弟们遍插茱萸却发现少了诗人自己的情景,鉴赏时应透过这些假想的情景,正面体会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愁思深长。
5、还有一些诗歌虽然也描述了一些现实中的事物,但其真意却在于用它们作衬托去表现别
的事物,鉴赏时应该运用相关相对等联想方式,想象出主体事物的具体特点。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不从雪本身着笔,却用“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这些事物从侧面烘托出雪下得大,使天气变冷,使窗户变亮,使竹子折断发声。想象时应该抓准这个角度。
第二篇:巧借想象,鉴赏诗歌
巧借想象,鉴赏诗歌 摘要:
阅读鉴赏诗歌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联想,才能领略到诗歌的无穷魅力。本文所阐述的就是如何借助想象来进入诗歌的意境。关键词:
感受古典诗歌的图画美 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领会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璨如星河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
提高文学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并尽情徜徉于这一美丽殿堂,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呢?
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古典诗词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
晋人陆机的《文赋》就描写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情形:“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连篇,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如果诗人不进入这样的一种忘我而心与物游的想象的至高状态,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什么好诗来。
因此,可以说诗歌的创作,就是在诗人的主观情志的关照下依靠想象和联想来完成的。在古代特定的语言条件下和古典诗歌的章法下,诗人依靠想象和联想,以高度凝练的文字这个口袋装进真切而丰富的诗歌的精神食粮,这就像把鲜活的茶树的叶子,用精工制成精品的茶叶一样。现代人阅读他们的作品,袋里的食粮要到出来,干瘦的茶叶要泡开,必须予以复原。这决定了,阅读诗歌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借此,复原诗人创作
时的情景状态,深切的体会诗的意境主旨。
司空图引过一句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它说明欣赏者只有通过语言中的中介,进行想象、揣摩、体会,1 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个间接性特点,要求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们在欣赏诗词时,必须发挥想象力才能深入的理解和体味浓缩在简短的文字背后的深厚的情感。诗词的含蓄性,也决定了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惟其如此,才能领悟诗词的美。
一、带着想象,感受古典诗歌的图画美。
诗言志,诗是用来抒情的。而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诗人往往将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描绘的自然画面和生活图景之中,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样,“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诗歌描绘自然风景或生活图景、塑造生动艺术形象的语言称为“景语”。塑造艺术形象本非语
言所长,它更适宜表达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推理。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可以塑造完整、清晰的视觉形象,语言就不行,因为它缺乏直观性,无法细致描摹多维立体的空间形象、无比丰富的细节和无穷无尽的变化,而只能万取一收,以少总多,过点连线地勾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写意的图景。这是语言的短处,却又正是它的妙处。《红楼梦》中的香菱就曾赞美王维这两句诗描绘景物形象“逼真”。对于欣赏者来说,景语不过是引发想象的触媒,因其简陋,因其间接,才驱使欣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像香菱那样创造性地想象出一个“逼真”的景象来。诗中景语具有“显像”功能,但它塑造的形象是一种“想象形象”,包含了欣赏者再创造的成果。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诗歌写了富有早春特的一些景物,再现了画面内容。如果我们读诗只是再现画面内容,那还不够,还应该从画面展开想象,才显得画有诗情,诗有画意。我们可以想象:春江蜿蜒远去,近处清水一泓;江畔有几丝翠竹,竹外有数枝桃花;花下有芦苇草,芦根已露鲜嫩的笋芽;江上有鸭戏水,鸭蹼划出道道波痕,嘎嘎地追逐声引得江里的河豚也想浮上水面;夕阳斜照,余霞映水,涟漪泛金波。好一幅早春晚景图,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徜徉于想象,能让人跨越时空,如临其境,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