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解感受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中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只注重于诗歌的表层大意,而忽略了诗歌的深层意蕴,以至于对诗歌的表情达意、意境等方面的理解有所欠缺。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借助多媒体手段理解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力,领悟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阅读与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学;想象与联想;意境
一、诗歌与诗歌教学
曹丕《典论·论文》中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自然包括诗歌。纵观历史,凡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无不受诗歌的滋润和哺育,屈原、曹操、文天祥、等,诗歌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伟大成就增添了灿烂光彩。
朱光潜先生强调多读好诗大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纯正的文学趣味,他以为:“真正的文学教育
不在于读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而“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个性化彩最浓烈的文体。诗歌中强烈的感情容易与青少年的个性表现产生共鸣,民族自豪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爱国家、爱人民、爱自然、友谊、友情等都容易被激发出来,并且长期地保持在记忆中,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诗歌具有形象性,诗人主要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具有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就不能按照所反映对象的自然时空顺序推导,也不能将其思想感情发展的全部流程一一呈现出来,而是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并将其拼接一处。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水平。而诗歌以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著称,诗歌教学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捷径。我们的诗歌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乃至创造诗歌的能力。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贯穿一些仿写诗句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
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二、在诗歌阅读中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中学生初读诗歌往往只是局限在字词句表层意识的理解上,而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等去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不能通过联想去体味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想有机地理解各生活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必须具备联想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陶冶情操。然而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使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注意对生活经验的感悟,从而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古诗词大多篇幅短小,思维跳跃性大,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才能很好地去理解全诗。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诗歌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也只能得其“形”,而不能传其“神”。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如:《惠崇〈春江晚景〉》(苏轼)这首诗中最大特就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题画又不拘泥于画,展开想象而又不脱离画上的内容。作为题画诗来说,如果只是用诗句再现画面内容,那还不够,还应该从画面展开想象,才能把画题活,显得画有诗情,诗有画意。我们可以想象:春江蜿蜒远去,近处清水一泓;江畔有几丝翠竹,竹外有数枝桃花;花下有芦苇草,芦根已露鲜嫩的笋芽;江上有鸭戏水,鸭蹼划出道道波痕,嘎嘎地追逐声引得江里的河豚也想浮上水面;夕阳斜照,余霞映水,涟漪泛金波。好一幅早春晚景图,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阅读理解这首诗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每一个学生画一幅画,边画边感受诗人所描绘和想象出来的意境,这样来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诗情画意。
三、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
抒情言志是诗歌的根本特点。我国诗歌的发展,历经几千年,产生过无数伟大的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诗歌是借助于鲜明的形象表达最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要领会诗歌的意境,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生
活阅历、文化修养。一个感情贫乏、思想苍白的人恐怕难以进入诗的意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意境,是诗歌教学的又一关键环节。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就是诗中具体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法,融主、客观于一体,创造出深邃优美的意境。因此,诗歌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赏析意境,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使他们脑海里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教育。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呢?
(一)朗读,是诗歌教学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语言简约优美,声韵和谐,节奏鲜明,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诗歌一般篇幅短小,花时较少却能反复吟咏,为朗读训练创造了时间条件;诗歌节奏明快,韵味浓郁,易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诗歌句短情深,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要突出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金波的诗歌
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解读诗歌。
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特点、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发展、诗歌的格律和平仄;了解和熟悉熟悉诗歌创作的常用的艺术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者及其代表作,诗歌中所涉及的典故、人物、风俗等等。
在诗歌教学中,不能像学习文言文那样逐句死抠,必须讲解适时、适量、适当,特别是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形象的描绘不能讲得太实,要有学生体会和联想的空间。面对繁杂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PPT或链接网页(如: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视频、音频等),结合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启发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为渲染气氛,可用一个小故事或一段声情并茂的文字,也可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
频,让我们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诗歌具有形象性,诗人主要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创造意境。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联想中去体会,在联想中去比较,学生就会慢慢地进入诗的意境。把对诗歌的感悟融合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爬山时有“清泉石上流”,送别时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念家乡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亲人时“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揭示的深刻哲理,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参考资料: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湖南人民出版社 艾治平
《中学语文教学法实用教程》云南教育出版社
《阅读与欣赏》北京出版社
《唐宋诗文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布评论